第27章 製度管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3)(2 / 3)

一個企業動力機製的有效性,關鍵在與員工的薪酬、晉升和淘汰機製的建立與績效管理係統掛鉤的緊密程度。

通過每一層級的主管與下屬關於績效目標設定和績效考核結果的溝通和確認,提高管理溝通的質量,讓員工對需要完成工作目標做出承諾,並主動付出努力; 績效管理過程是主管不斷幫助下屬明晰其工作,輔導下屬完成工作達成目標的過程,作為主管必須明確要達到的結果和需要的具體領導行為,因此,績效考核在主管考核下屬的同時,也是在考核主管本身,不僅讓下屬動起來,也讓各級主管行動起來; 推行考核本身就是企業希望改變現狀,通過改革謀求發展的風向標,員工很快就能認識到一切的改變正在發生,從而產生緊迫感;通過考核,在工作要求和個人能力、興趣和工作重點之間發展最佳的契合點;同時,增強管理人員、團隊和個人在實現持續進步方麵的共同責任,牽引員工的成長。

2、在組織中構建競爭型團隊,通過對企業資源的內部爭奪製造鯰魚隊伍。

一家發展迅速的小型軟件公司的創業者說:“公司要得到發展,就必須保證沒有人在這裏感到安閑舒適。”公司支持所有的團隊互相競爭內部資源和外部市場資源,通過設置內部群體之間的有序競爭,激發了員工在外部市場中麵對的經費壓力、人力資源壓力、發展壓力。其結果是使得公司的員工始終處於充分的戰鬥狀態。

3、尋找組織中的潛在明星並加以重用。

在用人方麵,隻要在組織中找到並提升能幹的人才,誰都會緊張,有了壓力,自然會拚搏進取,由此一來,整個團隊就會生機勃勃。那麼什麼樣的員工具有這種潛在明星的條件呢?

首先要具有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強烈的欲望:通常,隻要賦予其挑戰性的任務和更大的責任,就能完成更好的業績,並表現出超過其現在所負擔任務的工作能力;

其次,具有雄心壯誌,不滿現狀; 能帶動別人完成任務; 敢於作出決定,並勇於擔負責任; 善於解決問題,比別人進步更快。

管理學課堂:

1、一個組織中,如果始終有一位“鯰魚式”的人物,無疑會激活員工隊伍,提高工作業績。

2、合理刺激會給其它人群帶來壓力,從而刺激其自尊心,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責任分散--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責任分散效應,又稱之為旁觀者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要求單個個體獨自完成,那麼這個人的責任感就會很強,並會做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群體去完成這個事情,群體中的每個成員的責任感就會減弱,在麵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就會你退我,我退你,然後大家退退縮縮。

1964年3月的某個夜晚,美國紐約郊外的某公寓裏,發生了一起凶殺案。幾個小時之後,這起凶殺案上了《紐約時報》的頭版頭條,震驚了美國紐約這個城市。凶殺案發生在淩晨時段,事件是一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在淩晨下班之後,獨自一人走在回家的公寓路上,她在快到自己家的公寓前,突然看到從沒有路燈的黑暗處,串出來一名手拿凶器的歹徒。歹徒看到既是單身又年輕漂亮的酒吧女經理,就像老鼠看到了大米,拿著刀子就朝酒吧女經理奔過來。看到這樣的形勢,酒吧經理本能的高聲呼喊起來:“救命啊,救命啊,有人要殺人了!救命啊,救命啊,有人要殺人了……”聽到呼喊聲,附近公寓裏有的住戶亮起了燈光,然後都打開窗戶朝外麵看了看。歹徒看到突然亮起的燈光,以後會有人跑下來營救,頓時就被嚇跑了。

樓上的住戶們看到歹徒跑了,就都沒事似地關上了燈,繼續安然睡覺。此時,躲藏在旁邊的歹徒看到寓所裏的人們無聲無息,潛意識地覺得不會有人來營救了,就再此拿著刀子襲擊酒吧的女經理。酒吧女經理看到歹徒,再次高聲呼救“救命,救命……”。附近寓所裏的人們,再此亮起燈光朝窗外看了看,瞧了瞧,歹徒再次逃之夭夭。經過兩次這樣的事件,酒吧女經理以為沒事了,可以安然到家了。可誰知就在她要回到自己家樓上時,歹徒竟然再一次出現在她麵前,並揮舉刀子朝她刺去,最後她死在了自己的家門口。

這件事情發生後,警察介入調查。最後發現,酒吧女經理從第一次呼救開始,直到被刺死的這段時間。前前後後共有38戶的人家亮起燈光,而且都在窗前看到了怎麼回事,但居然就沒有一個人拿起電話報警,也沒有一個人前去營救這位處在險中的酒吧女經理。在這個公寓裏,38戶的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但如此多的人卻都見死不救,這種“集體冷漠”的行為,給美國紐約這個城市像是投入一顆炸彈,引起了軒然大波。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內對這種現象也進行了分析和思考。他們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後,發現這種現象並不僅僅隻是人們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意識不高造成的。心理學家說,在各種各樣的場合中,人們的援助行為是不同的。同時,心理學家強調說,如果一個人遇到緊急的情況,當身邊隻有一個人能提供幫助的人時,那麼這個能提供幫助的人,他會清醒而明確地知道自己身上的責任,會盡全力給需要幫助以最大的幫助。這是因為如果他不給需要幫助的人以幫助,而且這個需要幫助的人又因為缺少了他的適當幫助,導致了最後的不幸或死亡等。那麼,這個可以施救的人就會在內心裏感到內疚和罪惡,會覺得自己才是導致他不幸和死亡的元凶,即他將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要付出巨大的心理代價。但如果現場中有很多的人可以給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那麼前去幫助的人就會很少,或者沒有,要不上麵的那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也就不會死了。這是因為公眾的意識裏他們會覺得有那麼多的人可以給他幫助,前去幫助求助者的責任是要由大家一起來分擔,而不是哪一個人的事情。所以,這也就造成了責任的分散,這些責任具體到每個人的身上的就少之又少了,甚至有些人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沒有意識。這個時候,人人的心理恐怕就是“我不去救,自會有人要去去救的”,在這種心理的暗示下,“集體冷漠”的現象就自然出現,這也就是心理上的“責任分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