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沉睡”的員工大多比較消極,對所從事的職業缺乏熱情和堅定地信念,管理者有必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念。因為信念是力量的動力,是人生事業成功的關鍵。在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中,離開了信念的引導與激勵,就像茫茫大海中失去了航標的小船兒,無法到達理想的彼岸。人隻要有了積極和堅定的信念,才能夠勇敢地麵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什麼困難都能克服,什麼環境都能適應。信念是與積極的自我意識,明確而又崇高的自我價值觀聯係在一起的,其對人的激勵作用是強烈和穩定的。
所以,管理者如果能夠幫助“沉睡”的員工樹立堅定的信念,那麼必將讓他們有全新正確的自我認識,並能克服自卑心理,以理智地麵對自己的弱點,在員工“蘇醒”的同時,管理者也算是成就了“正果”,為自己的人才添加了新的力量。
孫子兵法開篇就講:“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其中就著重提到賞罰是否分明是一支軍隊是否有戰鬥力的重要因素。正所謂軍令如山,軍中無戲言,曆來治軍嚴謹的將領都是非常強調獎賞與處罰的。
該如何賞?“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獎勵,一定要有物質的獎勵,大多數人是喜歡物質的獎勵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嘛。但是獎勵的作用不僅僅是在物質層麵,精神的獎勵更重要。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受到他人重視,自己的行為被認為有特殊的重大意義時,人的主觀能動性便能夠被充分被激發,潛在的能量才能夠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和運用。“士為知己者死”,“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皆是很好的例證。
人的心理特征具有某種共通性:與沒有一個人不喜歡賞一樣,也沒有一個人是喜歡受罰的。應該說,幾乎所有的人都怕被懲罰,更不用說是重罰了。軍隊裏重罰的意義已經不是對事件本身的處理了,而是對其他人乃至全軍的告誡。在特殊的情況下,懲罰與平時甚至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在別的地方開小差,也就是一頓臭罵,在戰場的最前線,如果臨陣脫逃,可能就是就地正法了,根本不可能跟他講道理,曉以利害。這是形勢所逼。重罰的結果不但要使當事人再也不敢犯這樣的錯誤,更要使其他人不敢效仿。用殺雞儆猴來描述,是再準確不過了。
有人以為公司管理與治軍不太一樣,沒有必要把這一套搬過來。那是他不通曉人的本質。人性的弱點是普遍存在的。士兵如此,員工也是如此。隻是,具體操作的時候,在尺度的把握上,我們可以靈活地掌握。尤其是在重罰時,因為我們的對象是員工,所以,我們還必須“治病救人”,不能把犯錯誤的員工一棍子打死,要給他機會,讓他翻身。但是,罰,還是一定要罰的。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論是國法或家規,重要的是必須賞罰分明。一個軍隊賞罰分明,可以提升軍中的士氣;一個公司賞罰分明,可以提升公司的業績。如果賞罰不明,大眾必定不服氣,所以“功、過”一定要給予適當的獎賞處分,賞罰一分明,製度就容易建立。
關於賞罰分明要注意三個方麵:
第一、有過必有罰。
一個團體必須講究紀律,不能因這個人平時對我好或者是親朋好友,有過就不懲罰,如此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彈。西蜀孔明北伐時,因馬謖不聽他的調動,擅自作主,因此敗北丟失街亭。雖然馬謖才氣過人,得到諸葛亮的器重,但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還是忍痛揮淚斬馬謖,並上表請求自貶三等,承擔失敗之責,從此蜀軍上下,再也不敢違命。所以有過必罰,不能優柔寡斷,感情用事,這樣上下才能團結一致。
第二、有功必有賞。
部屬有功勞而不獎賞,他會產生不服氣的心理,以後就不肯立功,甚至造成上下離心離德,難以領導。《說苑》言:“有功者不賞,有罪者不罰;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賢,百吏群黨而多奸;忠臣以誹死於無罪,邪臣以譽賞於無功。其國見於危亡。”所以有功必賞,可以激勵工作態度,也能融洽上下關係,讓部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三,雙管齊下。
賞與罰雙管齊下,並且兩手都要硬。下屬取得成績,即使給予肯定,不吝嗇表揚;下屬犯了錯誤,給予指正,並先檢討自己是否教會了下屬正確的工作方法。“罰”的目的在於“懲前毖後,治病救人”。這裏又一個小故事值得借鑒:有一天,工廠男浴室屋頂燈泡壞了,浴室裏一片漆黑,工人吵吵嚷嚷。領班通知電工去換,但誰也不去,領班說:“誰去換燈泡,給100元。”一會兒浴室頂上七個燈泡全換好了。廠長說道:“這筆錢從集體獎金中扣。”不但如此,還規定以後公共場所燈泡壞了,若電工們不去換而別人去換,則換一個燈泡就拿獎金,且一律從電工組獎金裏扣。這一招真靈,從此,走廊、廁所。浴室總是亮光光的,再沒發生過黑燈暗火的事情。由此可見,賞罰分明,雙管齊下都員工的心理震懾力是何等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