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製度管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2)(1 / 3)

海爾集團有個規定,所有員工走路都必須靠右行,在離開座位時則需將椅子推進桌洞裏,否則,都將被罰款。在實踐中,海爾就是這樣做的。在奧克斯集團的各項紀律中,有一項規定是開會時不得有手機鈴聲,若違反,每記鈴聲罰款50元。在奧克斯集團內,無論大會小會,都不會受手機鈴聲的幹擾,即使是剛進奧克斯的新人也知道必須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絕不觸犯。

這些企業之所以做這樣的規定,用意無非是希望全體員工在心目中形成一種強烈的觀念:製度和紀律是一個不可觸摸的“熱爐”。

懲罰製度畢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使用過濫就會適得其反。企業製訂和推行懲罰製度,關鍵是要遵循公開、公正、公平、公心的原則,並從技能培訓、企業文化建設和建立科學的獎懲機製入手,使員工心悅誠服、勇於認錯。這樣的話,熱爐給員工的就不僅僅是燙、而且會有溫暖的感覺了。

“熱爐法則”闡述罰款製度的四大懲處原則:

“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由《左傳·昭公二十年》中鄭國子產的話,想到西方管理學家提出的“熱爐法則”。這一法則形象地闡述了執行法規製度時的懲處原則,對於如何懲治和預防腐敗不無借鑒意義。

1、預警性原則。熱爐通紅,不用手去摸就知道爐子是熱的,會燙傷人。這通紅的“火爐”就好比黨紀法規,是一柄時刻懸在每個人心頭上閃著寒光的“達摩克利斯劍”。每個領導者雖權力在握,但不可忘乎所以,必須常懷敬畏之心,自覺接受黨紀法規的約束和教育,時時想想那通紅灼人的“火爐”,想想人生道路上的“紅綠燈”,就不敢為所欲為了。

2、必然性原則。每當你觸摸到熱爐時,無論是誰采取什麼方式觸摸,都肯定會被灼傷,也就是隻要觸犯了國家法律和黨紀黨規,就一定會受到嚴肅懲處。“樹上有一隻鳥被打死,其它九隻鳥卻嚇不跑”。這些“菜鳥”就是抱著一種僥幸心理,以為自己摸了“熱爐”,不一定會被灼傷。克服這種現象,必須樹立製度法規約束力的絕對權威,使那些貪婪之人,掂量掂量炙熱“火爐”的溫度,也就不敢伸手了。

3、即刻性原則。當你碰到熱爐時,立即會被灼傷,也就是懲處必須在錯誤行為發生後及時進行。“刑罰不時,則民傷;教令不節,則俗弊”。要想鏟除腐敗之癌,“除惡務快”是很重要的一環。

4、公平性原則。“熱爐”沒有任何“彈性”,無論什麼人,無論何時何地,隻要觸摸了“熱爐”,都會被灼傷。“伸手必被捉”。隻要做到“不辨親疏,不異貴賤,一致於法”,除惡務盡,有貪念者就不敢再去觸碰“熱爐”了。

“巨壑雖深,獸知所避;烈火雖猛,人無蹈死。”看來,我們必須充分發揮“熱爐法則”的巨大威力,使貪腐者真正受到懲處和震懾,這樣教育才有說服力,製度和監督才有約束力。

管理學課堂:

1、每個企業都應該有自己的“天條”及規章製度,員工中的任何人觸犯了都要受到懲罰。

2、懲罰製度畢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使用過濫就會適得其反。

海潮效應--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

天體的引力會影響大海的漲落,引力大的時候會出現大海潮,引力小的時候會出現小海潮,引力太弱的時候則不會出現海潮。這種現象被人們稱為海潮效應。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其實就是海潮效應的寫照,因為“亂世”的時候,社會需要人才、時代呼喚人才,人才就會脫穎而出。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土。

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裏馬。可是3年過去了,千裏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裏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裏馬。

郭隗講完上麵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裏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

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讓他修築了“黃金台”,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消息傳出去不久,樂毅、鄒衍和劇辛等一大批賢士紛紛從各自的國家來到燕國。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終於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占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