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舒
吳公子的婚事
正月十一,吳毅九點不到就戴上丈母娘送的手指粗金項鏈,和家族親戚出門迎親。
去新娘家前,必須先去祖廟祭拜。他們在鄉鄰們的圍觀下,點燃了30~40米的長鞭炮,鞭炮聲足夠熱烈,讓所有人讚歎。同一時刻,家族中的其他女眷正代替吳毅一家,到這個城市的其他五個廟裏點香祈禱。
新娘的姐妹們正守著門,等待著新郎。
新娘穿著一身紅色婚紗,早已妝扮整齊:滿脖子的金項鏈,半隻手臂全是金手鐲,十個手指都戴滿了金戒指,有的手指還戴了好幾個,頭上戴著黃金鳳冠,腰上係著金磚繩。還有很多耳環、小戒指、細手鏈無處可戴,就穿在項鏈上。
就與閩南很多年輕人一樣,吳毅本不想辦這樣“風光”的婚禮,但他們絕大多數還是掰不過一輩子在尋求財富的父母,最終舉行了一場金燦燦的傳統婚禮。
吳毅31歲,是全球頂尖投資銀行的股票分析員。在北京金融街放眼望去,移動著的滿是他這個年齡的單身漢。但在福建老家,當地人在吳毅這個年齡,二胎都早生完了。
吳毅的家在距離泉州市區六公裏的郊區。他並不是獨子,哥哥早就完婚生子,母親現在的頭等大事就是解決他的婚姻問題。父母對兒媳的要求是:必須是本地人,還要生肖八字相合。
在上海讀大學時,吳毅的外地同學經常半開玩笑,求他介紹一個閩南姑娘:“聽說隨便娶個閩南的姑娘都有幾百上千萬元的嫁妝,再差也有房子車子,這和搶銀行什麼區別?”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這個沿海城市正在高速發展的道路上,許多人都在改革開放中分得紅利。吳毅通過中學同學認識了這個城市底下原本不知名的各個鎮子:來自晉江陳棣鎮的同學,家裏通通都是製鞋的,晉江磁灶鎮的肯定是做瓷磚生意,石獅的多半在做服裝,南安水頭鎮都在做石材生意,南安侖蒼鎮是做水暖的,德化的陶瓷,惠安的石雕,安溪的茶葉。
這些同學的父母叔嬸們,從一開始的家族小作坊,或者依靠僑親的投資啟動事業,很快在對外貿易的順風口被吹上天。在短短幾年時間裏,變成有規模的家族企業。從貼牌生產到自主品牌,有的還成為了上市公司。這些鎮子的支柱產業也漸漸走在全國的前列。
父母一輩出生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村,少有文化,吳毅和同學們理所當然是家族裏第一批受過教育的人。暴富後的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成為這個時代的精英,盡管他們已經不需要改變命運。
但許多人上完大學,出完國,就被父母攆著結婚。閩南人的傳統思想是先成家後立業,結婚生子是件非常著急的事情,25歲已經屬於晚婚。還在上中學時,吳毅聽一位女同學說,她的爸爸不會允許她嫁出自己的鎮子。一些婚姻更是當地企業的強強聯合。
吳毅老家主打的產業是汽車配件的生產和銷售。他和哥哥也是村子裏第一代大學生,哥哥在做醫生,吳毅原本要繼承父親的產業,最終選擇了北上工作。
在滿村親戚的熱心牽引下,還是媒人幫吳二公子解決了婚姻大事。
千裏姻緣媒人牽
在福建的石獅、晉江等城市,媒人是個龐大的職業群體,他們賺錢的方式是從聘金或嫁妝中抽取提成。盡管是小城市,彩禮的數額卻往往大得驚人。媒人們一年能成四、五筆大買賣。運氣好的時候,一筆就能賺幾十萬元。當然,他們選取的客戶大都是有錢人,“沒錢的很少做,要做就做大戶,也不缺大戶。”一位當地的資深媒人彎彎說。在晉江、石獅,婚姻對象的財力是許多人看重的條件之一。
不久前,彎彎和當地另一個媒人黑牛合作,給一家大集團的公子哥介紹了一個漂亮老婆。兩個客戶一見鍾情,兩個多月就把婚結了,結婚那天,男方家裏送了20斤的金條給女方,作為聘禮。20斤金條換算成人民幣,也就是200多萬元。除此之外,他們豪爽地付了黑牛和彎彎10萬元媒人費。
黑牛68歲,過去是靠海吃飯的漁民,長得黑被喚成“黑牛”。年紀大了沒辦法再出海,偶爾幫人牽線拉姻緣,發現這行當賺錢不錯還有趣,漸漸成了職業媒人。他與彎彎,還有其他幾個媒人一起,成立了一個“媒人協會”。辦公室就租的福建省石獅市一家酒店房間,平日,他們就在這間房裏給手頭的客戶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