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回山(1 / 2)

近半個時辰的長篇大論之後,張翠山見火候差不多了,這才一副我原諒你了的樣子,看似隨意地道:“空見大師,你也看到了,一個韃子百夫長就能把我逼得幾無還手之力,作為你的朋友,傳到江湖中去多丟人???!”套交情套到這個份上,空見大師連拒絕的勇氣都沒有了。

“空見大師,您身為四大高手之一,小子對大師的武功佩服至極,您看可否指點一二?”小狐狸的尾巴終於露了出來。

“阿彌陀佛,尊師張真人的武功遠勝於貧僧,本不該厚顔指點二字,但貧僧亦有幾手過得去的功夫,不妨講給施主聽了。”空見正巴不得給補償給張翠山點什麼,當下一口應了下來。

少林寺門規森嚴,對於本門收徒亦是嚴格之極,而對非本門中人,少林功夫概不外傳。空見顯然已知曉這一點,但他傳給張翠山的不是少林寺的任何武功心法,而是脫胎於少林卻是自己所創的一套心法。

“此功緣於少林瑰寶易筋經,後貧僧又修煉了少林九陽功後,將二者加以揉和而演變而成,名為般若功。其中雖有先人之功,但貧僧又添加了不少自己練功的心得,故而算不得本門武功,今日雖收不到你為徒,就傳你此功作個紀念吧!”

張翠山心裏清楚得很,空見能拿得出手的功夫絕非凡品,忙不迭點頭謝過。般若功是一門至剛至陽的心法功訣,以易筋經為本,少林九陽功為輔,先練外,後練氣,由外入內,內外兼修,若是練至大成至少比同一級別的敵手強上一籌,這也是空見和空聞、空智、空性三人並稱為四大神僧,卻一支獨秀的原因之一。今日張翠山得其傳授心法,為日後成為江湖中頂級的高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空見一句一句講解,張翠山則聚精會神地傾聽默記,一個教得用心,一個聰明絕頂,幾個時辰過去,總算講完。空見微微一笑,對張翠山的領悟力予以讚許,渾忘了辯論失敗的不快。

“翠山,此功雖非絕世神功,但短時間內卻也難以盡數參透,來日方長,切不可操之過急!”空見看張翠山的神色,恨不得馬上把‘般若功’練成,生怕這百年難得一見的良質美材因此而走火入魔,故出方提醒道。

張翠山又何嚐不知凡事皆需有個過程,絕非一蹴而就。當初張無忌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練成‘乾坤大挪移’至第七層,亦是因為他練就了‘九陽神功’的深厚內力,根基打得是極穩,若是換作別人,絕對是經脈暴裂的下場。

“多謝大師悉心指點,小子當永世銘記在心”。說完對空見大師深深施了一禮。

空見坦然受之,也算是一種變相的授徒傳藝吧,他如是心想。

這一僧一少在破廟裏療傷練功,如此過了幾日,空見的傷勢已然痊愈,欲動身回少林,張翠山自是不舍,這一僧一少短短幾日相聚,已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天下無不散的宴席,二人揮淚別過。張翠山又一次踏上了回歸武當山的行程。

這一次,他不再是急於趕路,而是致力於消化‘般若功’,以提高自己的實力。

練習‘般若功’初始是以外家功夫為根基,所謂‘外練筋骨皮’,張翠山年不過十二,發育還未完全,正是練武之人築基最佳的時期,在武當山時主要以養氣為主,而不是特別注重外家功夫的修練,畢竟外門功夫的頂尖高手也不是一流內功高手之敵,然而空見的‘般若功’卻另有妙用,屬於內外兼顧,體用雙修的功法。人體的經脈可塑性極強,隻有把經脈練得堅韌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人體的最大潛力。

‘金剛不壞體’功是少林七十二絕技中極為難練成的一項,千百年來,除達摩祖師外,也惟有空見一人練成此功。一方麵是空見資質過人,悟性非凡遠高於儕輩,另一方麵不得不歸功於‘般若功’,內外相輔,造就了空見這個在倚天中除張三豐之外的絕頂高手。

張翠山一經練習,就體會到了其中的妙處,有前世的武學修為和今世對內力的一些了解,他對‘般若功’領會的極快,短短幾天的時間就已經立竿見影,收效頗多。之所以這樣,也緣於空見對他的喜愛,又見他年幼,怕自行體會要多走彎路,而把自己練功的經驗、心得一一詳述,這才導致張翠山的“突飛獹進”,照這樣練下去,不出五年,便可晉身一流高手的行列。

張翠山懷著對空見大師深深的感恩,卻又擔心另外一件事情的發生。再過幾年,混元霹靂手成昆就會拜在空見的門下,以空見大師慈悲的心腸,必會出麵化解謝遜和成昆之間的恩怨,那樣的話原著中強接謝遜十三記七傷拳的悲劇就會上演,張翠山可不願意看到這些。他要改變一些人的命運,隻是記不得成昆殺謝遜全家是哪一年,不然的話還可以挽回這個“義兄”家破人亡的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