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孝心不能等待(長篇紀實文學連載之十)(1 / 3)

孝心不能等待(長篇紀實文學連載之十)

長篇連載

作者:何慶良

2007.6.13 周三 重慶

母女交班

改革開放的第二年(一九七九年),媽媽轉正,成為一名正式的產業工人。

這對於已經工作了十五年,卻一直戴著家屬工帽子的媽媽來說,簡直是做夢也想不到的好事。

正式工,國有企業的工人!在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的感覺還沒有冷卻的年代,是多麼令人向往的稱謂。

錯過多少機會的媽媽,沒有想到能在五十二歲這個年齡居然能轉為正式職工,改寫了人生的曆史。

媽媽無比珍視自己的身份,她覺得自己也成為了從前羨慕對象中的一員。她的工作幹勁更高。就像文革結束後,人們的積極性像地下迸發的岩漿一樣。

然而,媽媽的興奮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就遇到了進退維穀的兩難境地。由於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大量返城務工。工廠普遍實行了子女接班製度,讓返城的知青接替父母。當時,正在讀高一的二妹妹在外界的影響下,也怕將來考不上大學想盡早工作。國企職工的板凳還沒有坐熱的媽媽犯難了。

自己繼續工作幾年,也正是好年景,工資和福利待遇,退休金肯定要高些;但是,如果女兒大學考不上,又找不到工作,就要待業。吃過沒有工作苦處的媽媽,深知一個青年人沒有工作的心情和處境。何況一個女孩子沒有工作,談婚論嫁都底氣不足。誰願意娶個吃閑飯的待業女青年?

媽媽思前想後,終於做出了一個抉擇,讓女兒接班,自己提前退休!

可憐天下父母心!媽媽把剛剛到手的正式工崗位戀戀不舍地交給了自己的女兒。為了這個令人向往的職業和崗位,她已經工作和期盼了十五年。然而,幸福剛剛降臨,她卻毅然放棄了。為了自己的孩子,她能夠舍棄她最想得到的,因為那是她母愛的胸襟和品格。

2007.6.14 周四 重慶

退休之後

媽媽把自己的正式工崗位讓給了妹妹,卻沒有在家休息享清福,而是開始了她一生中最累的工作。媽媽到處找臨時工做,和今天進城打工的農民工毫無差別。

媽媽所以這樣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增加家庭的收入,給二妹妹掙學費,供她讀大學。

二妹妹雖然接了班,有了一個鐵飯碗,但原學校的班主任仍然鼓勵她繼續上高中補習班,參加高考。想圓大學夢的妹妹,白天上班,晚上上課。一個徒工的工資根本支付不了備考大學補習班的費用。媽媽幹臨時工的目的就是給女兒掙補習的費用。

二妹妹從八零年開始邊補習邊備考。由於高中沒讀完,又半工半讀,前兩次考試都離錄取線差幾分。屢戰屢敗的二妹已萌生棄考之意。媽媽的工友也勸媽媽別讓女兒再考了。一是補習花錢,二是考上更花錢,女兒讀到高中就可以了。吃盡了沒有文化苦處的媽媽絕不讓女兒重走自己的老路。她橫下一條心,堅決支持女兒考下去。

為了幫助女兒實現自己的夢想。母親在年過半百之後幹起了青壯年男人才出的力氣活,挖地溝,曬海帶,到冷庫扒對蝦,到居民委的早餐供應點做早餐、炸油條。

那些日子,媽媽每天早晨兩點多鍾起床,生火、開灶,保證上早班的工人來吃飯。媽媽用自己的雙手擎起了女兒上大學的夢想。

天道酬勤,第三次再考,妹妹終於跨過了錄取線,成為大連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八二級的新生。

事後多年,每當談起二妹妹當年考大學的這段日子,媽媽總是流露出一種自信和自豪感。

2007.6.15 周五 重慶

婆媳關係母女情

家庭關係中,婆媳關係可能是最難相處的,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中有不勝計數的例子。

但是,媽媽與奶奶的關係卻是親朋好友無不交口稱讚的。

我們這一代人,對媽媽家老一輩人幾乎沒有太多的記憶。一是從小沒有在姥姥家生活過,二是兩位老人去世太早,到我們懂事時,他們都已經過世了。

姥姥去世得很早,剛剛六十歲,因突發腦溢血,不治而亡。姥爺因老年性肺氣腫,七十三歲那年也去世了。爺爺家族這邊的老人都長壽,一直保持著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記錄。

媽媽從一九四九年出嫁到奶奶去世,婆媳倆共同相處了近半個世紀。同為何家媳婦的婆媳倆在共同的家庭生活和勞作中結下了母女一般的情感。

媽媽曾和奶奶在十年裏共同操持了一個幾十口人的大家庭。那時,太爺,太太都在世,奶奶是那時大兒媳,媽媽是長孫媳。兩個媳婦兩輩人卻是同樣的命運。

滿族遺老的家規多,禮節多。奶奶和媽媽都是被這些禮教束縛最多的人。我記得奶奶和媽媽都上了六十歲的年齡時,也不能上炕和家裏的男人同席吃飯,隻能和孩子們在地下吃客人吃剩的飯菜。這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就曾產生過憤憤的不平之感。

一九五九年,媽媽帶著我和大妹妹去了大連。初中之前,我在暑假和寒假是一定要去奶奶家的。因為那裏有兒時的夥伴,有南河窪,可以打鳥,可以捉蟈蟈,可以溜耙犁……

每次回家前,媽媽都要把幾個月攢下的細糧(大米、白麵)全部買回來,蒸上幾鍋饅頭給爺爺奶奶帶回去。這是我們自己家人都吃不到的。有一年冬天,媽媽把一年攢下的五斤豆油,用一個粗粗的玻璃瓶裝滿,讓我和奶奶帶回老家過年。可是,馬虎大意的叔叔把油瓶掛在自行車的車把上,後邊馱著我。出了車站不遠,車把一晃,油瓶“砰”然迸裂,黃澄澄的豆油流了一路。奶奶心疼地直跺腳,還喊路人用碗把油舀起來,回家澄清了再吃。奶奶知道,那是兒媳把住了全家的嘴,省下的豆油,孝敬兩位老人的一片心情。

六十年代,奶奶每次來大連,媽媽都把家裏最好吃的做給奶奶吃,就像奶奶當年伺候太太一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後,奶奶不再走動了。媽媽逢年過節和奶奶的生日都要提前做準備,打發爸爸帶著妹妹回老家。媽媽說,人老了,過年過節最想的就是兒女們回家團圓。

九十年代之後,媽媽也成了老人,但她依然惦記著家鄉的老人,春節是一定要讓我們回家過年的。媽媽說,一輩傳一輩。做晚輩的永遠要孝順老一輩。

2007.6.16 周六 重慶

姑嫂情深

四姑是在得知媽媽病危後,先我從德州趕赴大連的。

多年來,媽媽曾無數次邀姑姑和姑父來大連度假,小住些日子。姑姑總是舍不下她的家和她種植的上百盆花。

媽媽和姑姑的年齡相差不到十歲。媽媽出嫁時,兩個姑姑都是十三、四歲的小女孩。那時,爺爺奶奶住在南河窪的菜園裏。家裏是媽媽操持家務,贍養著太爺、太太,看護著兩個小姑和兩個小叔。在他們年幼的情感裏,這位善良、能幹,尊老愛幼的嫂子既像媽媽又像姐姐。

現實生活中,媽媽正是承擔著這樣的角色。當時,最小的叔叔隻有五歲,擦屁股都非要媽媽來做。她每天要伺候兩位老人,又要照料幾個小姑小叔的日常生活,穿衣、吃飯、上學、寫作業。朝夕相處,苦樂與共,媽媽就像這個大家庭裏的代理家長。

隨著歲月的流逝,原本是一個鍋裏吃飯的一家人各奔東西。大姑定居旅順,四姑住在德州,二叔從蓋州移居大連,五叔留在老家。物是人非,感情依舊。一家人各居一方,卻始終音信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