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勝軍果然與眾不同,行軍途中還敲打軍鼓,向高舉的新武軍戰旗致敬,作為職業軍人操守沒話講,就是貴了點。八旗精兵一年的年薪是三十六兩白銀,半年領四石大米,這些收入足以讓一家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而這支常勝軍的軍士少說比八旗精兵多拿四成,武器裝備是最先進的英國裝備,平時實彈訓練,需要花費巨額資金,這些投入足以養活十支臨城守備軍。所以李國樓不讚成解散這支常勝軍,兵部花了這麼大價錢雇傭了這支洋槍隊,已經練成精兵,現在解散這支軍隊,對大清無益,常勝軍要物盡其用,為國戰死沙場。
此時李國樓沒把這支扛著新武軍大旗的軍隊當做自己人,想讓這支軍隊英勇奮戰,衝殺在最前線。但表麵上還是對常勝軍讚賞有加,誇讚白朗寧練兵有方。
沿途百姓夾道歡迎新武軍到來,對高鼻子藍眼睛的軍官充滿好奇。百姓爭相目睹新武軍的風采,唯一遺憾的是,沒有一睹李國樓的風采。孫氏兄弟的探子,打聽不出李國樓到底在哪裏?
新武軍的馬隊拖著炮車,炮車外罩膠棉雨布,威風凜凜的經過大街。那三十輛炮車經過,還有一輛輛包裹嚴實的大馬車,荷槍實彈的新武軍戰士殺氣騰騰。這讓孫氏兄弟的探子為之驚恐,這是新武軍的先頭部隊,新武軍戰鬥力強悍,孫氏兄弟的探子,立刻把五百名新武軍進駐齊村鎮消息傳遞出去。
直到如今新武軍是離宣城最近的一支軍隊,其他三支軍隊隻是派遣少數哨騎偵查臨城的情況,當然雙方相安無事,那些哨騎來去自由,被臨城守備軍禮送出境。所謂哨騎就是裝扮成普通百姓的人,想混入棗莊、宣城等地,但都被孫氏兄弟的武裝識破。大清軍隊無所作為,在宣城地界布滿孫氏兄弟的眼線,地方百姓都支持孫氏兄弟的壯舉。當地沒有形成難民潮,老百姓照樣過日子,均認為不會打仗,等著看清廷向孫氏兄弟讓步。
新武軍沒有放一槍,就進駐齊村鎮,敵對雙方好似商量好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孫氏兄弟把一座完好無損的齊村鎮留給新武軍,就看李國樓是否知恩圖報?
李國樓坐在一輛普通的馬車裏,進入齊村鎮,大半個城鎮已被清空,成為一座軍營。進入一座崗哨林立的碉樓,召開戰前動員大會,統一思想,實施“以戰促和”的決策。
李國樓的話,一言九鼎,眾將官拋開不切實際的幻想,準備以武力收複臨城,先把孫氏兄弟的老巢給端了。李國樓此舉是擅作主張,沒把山東巡撫張人駿放在眼裏。既然新武軍總兵李國樓下定決心要打,誰都不敢唱反調。
軍令如山倒,白朗寧接令,準備明天一早就進攻孫氏兄弟的據點永安鄉,打一場小規模的戰役,看一下孫氏兄弟的武裝,戰鬥力到底如何?
白朗寧回營做最後的戰前動員,很高興有了用武之地,常勝師已有三年多沒打仗了,這次撈到前鋒,說明李國樓很看重他。他的品級是二品武官,但這頂官帽沒多少人鳥他,二千人馬就算統製銜,隻有高鼻子的洋人才有這份榮譽。
白朗寧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不敢在李國樓麵前裝大拿。非常認真的布置戰術,想要打一場漂亮仗,讓新武軍見識常勝師非浪得虛名。內心對不能豎起“常勝”這麵光榮的戰旗,對李國樓抱有很大不滿,“新武”哪能跟“常勝”比,對軍隊的戰鬥力是一種傷害,若是戰士不肯為“新武”戰旗血戰到底,那就怪不得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