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以戰促和的決策(2 / 3)

軍事會議沒有最後定論,李國樓讓手下人準備開拔,帶著複雜的心情離開。有時決策隻在一念之間,李國樓站在大沽口的炮台上,看著海港裏飄揚的黃龍旗,心情從來沒有這麼複雜過。孫氏兄弟的臨城守備軍沒走到造反的境地,而他到底要不要講軍閥之間的友誼?若是他隨大流,豈不和那些地方駐軍一樣,為了一己之私,把自身的利益看得比國家利益還重要。

利與弊都分析過了,臨城綁架案,其實是山東巡撫張人駿和地方軍閥之間的矛盾激化引起的。但從本質上講,是大清深入改製引發的矛盾,外資在向縱向化發展,損害了地方豪強的利益。可不引入外資,像棗莊這種無節製的盜采,誰能製約。就算采礦點強製收歸國有,那以後一定是虧損企業,還要國家財政補貼。

不給洋人一些甜頭,采礦業的先進工業設施,不可能引入國內。洋務運動的本質,就是出賣國家利益,讓洋人先富起來,換取發展空間。天底下無私幫助你的人,隻有你的父母。更何況國與國之間,永遠講利益交換,不讓洋人賺錢,誰會幫助大清。

工業社會是技術革命,可現在這些工業技術,都掌握在洋人手裏。不依靠洋人,靠自力更生,那是自欺欺人之舉。隻有靠一麵引進,一麵培養技術人才,大清才能走上工業化道路,大清工業底子都沒打好,又想驅逐洋人,山東人真的添亂,山東人獨吃自己人。

至於三億農民被地主豪紳剝削,隻能忍受清貧,李國樓想不出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辦法。隻能以工雇農,大力發展工業,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的頑疾。

那數千名棗莊礦工跟著孫氏兄弟鬧事,誰在背後撐腰?李國樓心裏清楚。是該給這些地方豪強立規矩的時候了,從古至今采礦業充滿血腥,這次還是要拉攏一批,殺掉一批,不破不立。

李國樓在海風的吹拂之下,頭腦變得清晰,決不能姑息孫氏兄弟的極端做法,軍閥之間講究共存共榮,但也不能淩駕至國家之上,綁架洋人致國法於何地,這是土匪作風,決不能在大清助長這股風氣,這次不痛下殺手,下次會鬧更大的國際事件。這是一個國家的國恥,把洋人當做肉票,哪裏還有民族自尊心。若是孫氏兄弟算民族英雄,那洋人都將變成板上魚肉,任人宰割。反過來洋人怎麼看待國人?決不能給人口實,歪理貽笑方家。

李國樓打定主意,要舉起手裏的屠刀,先給臨城守備軍一個下馬威,以戰促和。守備軍哪裏能和經略軍比,拉幾下槍栓就是軍人了,那還練什麼兵。李國樓轉身直奔常勝軍駐地。這次行動還是要用這幫殺人技術精湛的雜種,租界長大的同胞,與大清血脈相連,祖國有難,八方支援,讓這幫雜種融入新武軍的體係,以做大清軍人為榮,將來兵部解散這支常勝師,他就收編這幫雜種,決不讓這幫八國聯軍的後輩,有機會反噬其主,就算戰死也要為大清光榮捐軀。

李國樓和白朗寧等常勝軍軍官開會,通報了臨城綁架案的最新情況,為英法商人遭受監禁表示痛心疾首,說明現在新武軍麵臨的實際困難,讓常勝師自己抉擇。

翌日,李國樓率領四千新武軍浩浩蕩蕩向臨城開拔,李國樓還向大沽口的提督裕祿借了一千名長夫,用以運輸給養,其中有三百大沽口炮兵軍官混在長夫裏,這樣大沽口軍人才能離開炮台。軍需官鴻都被賦予重任,統管這支長夫隊伍。現在的新武軍變得兵強馬壯,可以和一萬臨城守備軍決一死戰。

白朗寧不傻,李鴻章讓常勝軍歸李國樓統領,就是要用忠勇和鮮血報效李國樓。他統領的常勝軍需要投靠一個強者,此時投靠李國樓,以後就算退役了,亦能在李氏集團找到好工作。故此這次開拔,他的部隊打頭陣,五百名前鋒營戰士,隨時準備為大清捐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