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樓的無賴腔讓上書房的人莞爾一笑,幾名小太監識趣的撿起掉在地上的碎瓷碗,又把地上擦拭幹淨,氣氛又向開始時那樣變得一堂和氣。
“李國樓,起來說話。”同治皇帝微微一笑,內心對英國人充滿恐懼,說到底他還是不願和英國人打仗。但不想做簽訂賣國條約的昏君,想做一位有作為的明君,漫長的等待讓他失去耐心,衝動的種子滋長戰鬥的欲望,控製不住想和英國人較量一場,一血百年的國恥。
“紮!”李國樓好久沒跪了,跪了一會兒就腿麻,翻身站定,說道:“皇上,臣還有話講。這次和英國人談判,是在沒打得基礎上,展開一輪又一輪談判,還有回旋的餘地,若是真的鬧翻,對我國的改製是致命的打擊,就算英國人輸了這場戰役,我們對外的海上運輸線必定不通。俄國人也對我國北方領土覬覦已久,還在蠱惑蒙古人背叛大清。法國人又霸占安南的南方領土,還在動暹羅國的湄公河壞腦筋。緬甸、印度已成英國人的殖民地,我們四周的環境更為惡劣,要想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下生存,唯有韜光養略,在洋人麵前,卑躬屈膝的做下等黃種人。但不能執行鴕鳥政策,對外部環境不聞不問,自認天朝上邦的年代早已過去,認識到自身的弱小,才是奮起直追。請皇上再給臣十年時間。讓臣一展雄心抱負,協助恭親王、李鴻章的改製政策,完善大清的功業基礎,建設一個富強的大清帝國。請皇上成全。”
聽了李國樓的一番話,同治皇帝心態緩和了,沒必要計較一件事的得失,要有大局觀。大清改製不變,五年國民經濟計劃不變,十年富國強兵計劃不變,盡快跟上西方工業發展的進度,把大清建設成工業化大國。
看來和李國樓的十年約定不能變,十年之內大清不和洋人翻臉,大興兵戈的時機未到,大清還差一點火候,洋務派說不行,就是真的不行。清流派的主張不切大清的實際,讀書人隻會空口說白話,豪言壯語頂屁用!帶兵的李鴻章、左宗棠、文祥等軍機大臣沒有一個主張和英國人打仗的。軍機大臣醇親王並不表態,還是不倒翁,態度臨摹兩可,讓他自己拿主意。隻有翁同龢一票支持打仗,這仗是打不贏的。
同治皇帝認清形勢,繼續蟄伏在紫禁城,讓恭親王、李鴻章、李國樓為代表的洋務派引領大清在改製。大清的國策不變,續簽賣國條約,向洋人獻媚,損害民族自尊心,臥薪嚐膽過苦日子。
“李國樓,等會兒到總理衙門報到,接手談判的工作,想盡辦法讓英國人收斂一點,讓條約合理化,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朕對你期以厚望,當然也要做好談不成打的準備,明天軍機處開會,文祥身體不好,別讓他參加了。至於空缺的人員,就讓李國樓旁聽吧。”
同治皇帝突然改口風,讓李國樓旁聽軍機處的軍事會議,在場的人臉色徒變。連李國樓也沒想到同治皇帝說變就變,對他的恩寵到了無以複加的層度,讓他進入軍機處學習軍務,把他當做軍機大臣培養,未來他就是大清國的衛青,要替同治皇帝開疆辟土。
“紮!”李國樓一甩馬蹄袖,接下來腰間又會多一枚官印,好似他的官印沒人收走,到了哪個衙門,哪個衙門的人就不想他走了。做現代版的和珅也怪可憐的,連和尚也不放他過門,剛和慶親王大吵一架,過幾天又要去給慶親王送禮,陪個不是,《將相和》的折子戲,他早已諳練得如魚得水,戲文也能背個滾瓜爛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