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上書房大吵架(2 / 3)

李國樓跪在地上苦笑,有錢讓賊惦記,翁同龢竟然在上書房暗示他出錢替國家交《馬嘉理案子》的賠款。好歹毒的翁同龢,他不支持清流派主戰的主張,就要他破財消災。這個口子萬萬不能開,否則後患無窮,六部尚書要踏破他家裏的門檻。李國樓緊咬鋼牙道:“皇上,臣的家庭成員創辦銀行、企業,沒用國家財政補貼,都是靠民間集資,做生意有做生意的規矩,條約裏寫明請進來銀行一半的盈利交予國家,愛國商人也願意多交稅款,稅收比其他企業高出百分之四十多,也無怨無悔的執行,按照今年發展的軌跡,臣家庭成員創辦的銀行、企業,明年上交的稅收將要超過四百萬兩白銀,這是靠商業良性發展才有的底氣。這些企業就是靠大清改製,才能良性循環越做越大。臣毫不誇張的說,國家需要臣家庭成員的企業變得更強,對國家貢獻巨大。其他不合規矩的做法,就不要再提,有良性發展的外部空間,才能走得更遠,才能讓大清徹底改變落後挨打的局麵。卓有遠見的大臣,是不該有這種殺雞取卵的想法的。”

同治皇帝知道李國樓的難處,雁過拔毛的教訓,他也深惡痛覺。同樣有人向他告密,李國樓暗地裏支持恭親王的改製,請進來銀行撥出大筆經費給總理衙門,在京師以及沿海城市大肆擴建同文館,在為公派留洋做準備。洋務派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花血本拉攏學子,在朝堂上勢力更甚。如今保守派和清流派聯合起來,也不是洋務派的對手。

帝王之術要製衡的大臣權力,決不能讓洋務派一方獨大,所以同治皇帝樂於看見朝臣們不睦,這次李國樓回來,就是要敲打一下李國樓,警鍾長鳴,方能長治久安。

“嗯,翁同龢老成持重,為國為民。李國樓年輕氣盛,走在曆史前麵,你們倆都是朕的肱骨之臣,要替朕管好這個國家,說得都有理。”同治皇帝刀切豆腐兩麵光,幫理不幫親,不肯表明態度。

慶親王氣還沒消,看見同治皇帝端坐不動,那就還有機會,不肯善罷甘休,裝出義憤填膺的樣子,挺胸凸肚道:“皇上,李國樓民間叫他假洋鬼子,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武器製勝論者,看不起我們祖宗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適才李國樓所言,皆是鼠目寸光之見,不是站在國家立場上考慮。一戰把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氣焰打下去,為我國打出和平的外部環境。戰是根本,和是手段,要以這樣的心態和英國人談判,我們才不會吃虧。本王保舉翁同龢主持海防,屬理北洋衙門,接替直隸總督的位子。李鴻章差事太多,兼顧不過來,這才造成這次馬嘉理案子處處受製於英國公使威妥瑪。李鴻章殫思竭慮已成空心蠟燭,耗盡了體力和能力,還是做他的總理大臣吧。翁同龢可堪大用,放在刑部可惜了。”

打蛇要打七寸,慶親王知道李國樓聖眷正濃,才上交三百多萬兩賦稅給朝廷,同治皇帝尚記得李國樓的好處。就直搗黃龍,把李國樓的後台扳倒。雖然成功的幾率渺茫,但賣個好給翁同龢,以後和清流派共進退。

同治皇帝大事上不糊塗,李鴻章是傅相,為漢官之首,哪能在一次上書房開會中開革李鴻章的差事,再說李鴻章能力比翁同龢強得多,是他最倚重的大臣,一個口頭警告就夠了。同治皇帝看了一眼翁同龢那張殷切期盼的臉,毫無表情的說:“慶親王,朝廷官員的任免製度是照章辦事,李鴻章功勳卓越。朕這才把國家重擔托付予李鴻章,豈能為了一件還沒結論的事,就怪罪李鴻章一個人呢。李國樓你說呢?”

“皇上聖明,有聖祖爺的卓識遠見,李鴻章對洋人卑躬屈膝也是為了大清的長治久安。就是因為李鴻章遵循和平共處,讓利於洋人,這才讓洋人敞開心扉,把最先進的洋槍洋炮以及最大、最好的巡洋艦賣給我們了,那些製造局,兵工廠還能聘請到洋人技師,現成的工業圖紙,我們也能得到,大清的工業革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下,終於看見曙光。否則洋人還是會對我國執行工業設備禁運政策,手工作業豈能和蒸汽機比,大清需要西方先進的工業技術。俗語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我們現在花錢買平安,就是花錢買工業技術,學會徒弟了,師傅就等著餓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