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文人的狠毒(2 / 3)

探路隊此舉和馬嘉理的戲言,引起當地百姓的不安。有人很快向官府稟告,但地方官哪敢管英國人的事,裝作未知,並未與探路隊接洽,也未向百姓做出解釋。沿途老百姓以為英國人入侵了,專為攻打騰越城而來。

地方土司得知消息,哪能坐得住,這是他們的土地,連大清軍隊都不得入內,便自發組織起來。土司武裝也有長槍短炮,當然大刀長矛占大多數,但架不住人多,又占據有利地形,上千名打扮奇形怪狀的少數民族士兵,把二百多名探路隊堵住了。

領隊柏郎是大英現役軍官,一看這地形以及雙方的人數,絕對不能打,隻要開槍,附近山民衝下山,他們二百多人全部要死。急忙帶隊後撤,馬嘉理身兼翻譯之責,不僅不能後撤,還要向前去和土司談判,說明他們隻是一支探路隊,並沒有惡意。

少數民族眼裏哪有官府?絕大多數少數民族百姓聽不懂漢語,馬嘉理還在唧唧歪歪講道理,一名光膀子瘦猴嫌馬嘉理煩了,衝上去一棍子把馬嘉理打翻,隨後人群蜂擁而上,估計屍體也被少數民族的人吃掉了。

柏郎眼睜睜看著馬嘉理一命嗚呼,當下也不敢翻臉,忍氣吞聲的帶領大部隊撤離,一直逃回緬甸境內才敢駐足,並將馬嘉理的死訊發電報通知國內,消息很快傳進大清的京師,英國政府讓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出麵找總理衙門興師問罪。表明大英帝國的嚴正立場,事情很惡劣,後果很嚴重,處置不當,不可想象,英國的軍隊會殺入京師。

威妥瑪帶著參讚、翻譯來到總理衙門,向恭親王奕訢遞交大英帝國的抗議書,向大清帝國提出嚴重交涉。

大清消息蔽塞,雲南總督岑毓英連一道奏折也沒提交給朝廷,隻當沒發生過此事。恭親王拿到抗議書,這才知道雲南出了這件事。他也不能聽一家之言,隻能好言打發了威妥瑪一行人,說是要調查清楚,絕不姑息之類的外交辭令。先讓威妥瑪耐心等待半月,大清的地大物博,八百裏加急一個來回也要半個月,萬事急不來。

恭親王送別威妥瑪,然後潛入後府,其實他這裏已有發報機,直接拍電報向雲南總督岑毓英詢問此事,折子可以慢慢等,先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此事事關國體,恭親王不等雲南總督岑毓英回複電報,便急匆匆進宮麵聖。先要請旨,以書麵形式問責雲南總督岑毓英。

同治皇帝載淳聽完恭親王陳述,又拿起大英帝國的抗議書看究,心裏沒底,不敢表態。英國人稱日不落帝國,是天下第一強國,大清和英國人打仗沒有贏過,國恥就是英國人帶給愛新覺羅氏。大清和俄國人打仗有輸有贏,還敢鬥嘴,在談判桌上辯駁是否曲直。和英國人談判,那是一紙合約逼著你簽,洋槍利炮逼迫大清開放國門,賠銀割地。

同治皇帝沒有聖綱獨斷的勇氣,臥薪嚐膽的日子還長著呢,開口道:“恭親王,這件事朕知道了,先讓岑毓英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調查清楚,然後由李鴻章去和威妥瑪談判,若是英國人鬧得凶,你再來彙報吧。朕擬道旨意,先去問一下岑毓英,他坐在雲南總督的位子幹嘛?八萬裏之外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已知道此事,大清國發生的事,還要洋人來通知朕嗎?豈有此理!混賬透頂!”

恭親王聽見同治皇帝發怒,便知岑毓英的雲南總督位子岌岌可危,這岑毓英是他的門生,他還是要保下來,急忙欠身,說道:“皇上先別操切,本王已經拍電報,讓岑毓英調查清楚,這雲南邊陲發生的事,離省府昆明反而較遠,英國人的電報業發達,在緬甸邊界就有電報局,我們工業底子薄,消息就落在英國人後麵了。盛懷宣主持的電報局,才剛剛起步,古人講後發製於人,我們大清後起而勃發,年輕俊才輩出,岑毓英一門三傑,是鎮守西南邊陲的瑰寶,人才難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