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樓帶領李運開等十二名戈什哈往京師趕,一路換馬疾行,快馬加鞭,風吹日曬,夜住驛站,八日就看見巍峨的京師城牆,聖諭讓他以同治皇帝特使的身份調停與大英帝國的爭端。大清麵臨危機,大英帝國威脅向大清開戰,若是談判不成,戰火便會在雲南以及沿海地區燃燒,世界第一強國“大英帝國”尋到正當理由,要教訓東亞第一強國“大清帝國”,不惜一戰來講帝國主義的正義。
“哦!到家嘍!”李運開囂張的放開馬韁繩,脫韁騎馬好不瀟灑,一副誌得意滿的神情。
“小心別摔著,別向你叔馬大胯子一樣變成瘸子。”李國樓嘴角牽動,他府裏的侍衛和別人不一樣,都是傷殘的老兵。
李國樓言出必行,共富貴絕不是一句空話,李字營的退伍戰士,都妥善安置完畢。戰爭也有好處,田地、宅子、女人隨便封賞。
陰險毒辣的軍官看中哪處宅子,軍人還會趁戰亂,滅大戶滿門,這也是大西北戰亂會死那麼多回民的緣由之一,戰爭的潛規則包含很多因素。李國樓沒這麼狠毒,但打仗時軍人殘殺生靈也不會去管太多。戰爭時期敵人就隱藏在平民之中,很難分辨敵我,對後勤保障威脅很大,那就屠殺幹淨,清軍以殘暴聞名天下。
李運開想到金積堡打仗,不想回京讀書,可是李國樓堅決不肯,說他還小,要多學習幾年。李國樓其實是怕李運開年紀小,不服管束,自認是李國樓的“大兒子”,在新武軍裏不聽副將範曄軍令。這個刺頭留在身邊幾年,以後把朝廷萌陰的武官官銜讓“大兒子”李運開繼承,也好讓李運開在軍隊裏升遷得更快一些。
“得令!”李運開拿腔怪調,嘿嘿一笑,想念著他的妹妹“石丫頭”,兄妹終於可以團聚了。不過想到又要讀書習字了,腦袋騰地疼痛起來,算計起李國樓,殆想辦法離開李國樓的視線。
李國樓奉旨回京,不能直接回家,要先覲見同治皇帝,按照朝廷禮儀,住進賢良寺。讓馬德全回府,告知家人他回來了,先報個平安。
這賢良寺就是大清最高級的館驛,用來招待進京的地方大員,原來是雍正皇帝的弟弟,老十三“怡親王允祥”的府邸。允祥去世之後,由世宗親題“賢良”,位於東華門的冰盞胡同,專供封疆大吏入京敘職下榻之用。
李國樓現如今升職為都察院右都禦史,為正二品文官,再加達桑巴圖魯、二等輕車都尉世職。若是再加一個大學士的頭銜,就是一品文官,他離一品官帽隻有一步之遙,可以說他是風光無限的回京,一年不到的時間,李國樓又回朝堂了。
順天府伊手持手本過來請安,囉嗦了好長時間,李國樓耐著性子寒暄,當初他高中探花郎還給人家鞠躬致謝呢,往事曆曆在目,不能官帽大了,就嫌這嫌那。
都察院右都禦史的官職就是監督朝廷官員的監察機構的二把手,上麵還有一個都察院左都禦史李鴻藻,有彈劾官員的權力。哪名官員得罪都察院的巡按禦史,一道奏折直達天庭,同治皇帝馬上知道了,不死也要剝層皮,沒事也會惹來一身騷。沒有官員敢得罪都察院右都禦史,那是活膩味了。
慈禧太後不想聽見有朝臣敢非議李國樓,誰敢胡說八道,先想一想有沒有收受賄賂,賣官鬻爵。都察院右都禦史都是享譽清名的老氣橫秋的老臣,李國樓再次打破大清官場的規矩,年紀輕輕就成為都察院的二把手。大清六部裏都察院最休閑,平時沒什麼事,李國樓居於都察院右都禦史寶座,隻是個名譽頭銜,不必坐堂,光拿孝敬便成。
順天府伊(北京市長)是京師的最高長官,和李國樓沒有從屬關係,但在都察院眼皮子之下工作,平時要送一份孝敬給都察院。什麼冰敬、碳敬,林林總總一年四季禮尚往來。聯誼活動多多,屬於合作無間的朋友,雙方相談甚歡。
送別地頭蛇之後,李國樓終於有了閑情逸致,跨入賢良寺高大的門檻,進入寺廟參觀遊覽。
賢良寺裏麵除了有館驛,還有寺廟,金碧輝煌的如來佛祖俯瞰芸芸眾生。這賢良寺是皇家供奉的寺廟,和尚的衣食用度無憂,做超度、法事以及辦喪事在京師最有名,香火嫋嫋,一群高僧和沙彌跪在地上念經,包一同的牌位赫然擺在香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