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回亂的緣由(3 / 3)

陝西回民起義的迅速發展,嚴重威脅到清王朝在西北的統治。清廷急令荊州將軍多隆阿率軍入陝,1863年1月中,多隆阿率部由河南入陝,連同勝保諸部,共有兵二萬餘人。

9月初,多隆阿到達西安,施展招撫伎倆,派人到回民起義軍中誘降。利用西安城中的回紳頻繁的在回民軍首領中進行招撫活動,孫玉寶等向清軍投降。

白彥虎、馬生彥、禹得彥、餘彥祿率部向西北經醴泉、乾州退至邠州。其後,回民起義軍大部退至隴東的董誌原。其他回民軍也在赫明堂等率領下,經武功、郿縣、鳳翔、隴州進入甘肅東部地區。從此,陝甘回民起義的中心由陝西轉到甘肅。

大清統治者驚呼:“現在甘肅之平涼、靜寧、隆德、安定,省南之鞏昌、秦州、伏羌、清水,省北之寧夏、平羅、靈州、固原,莫不揭竿而起,蜂屯蟻聚,滋蔓難圖,綿延地方數千裏”。

多隆阿準備由秦度隴,鎮壓甘肅回民起義。他為了解除西征時的後顧之憂,企圖迅速攻下由藍朝柱起義軍固守的陝西盩厔。3月30日,多隆阿在親自指揮攻城時為起義軍擊傷頭部,不久死去。清軍喪失了主帥,不能銳意西進。

1864年5月、6月間,清王朝調福建水師提督楊嶽斌充任陝甘總督“專討”甘肅回民軍。

同年7月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後,大清把鎮壓太平軍的清軍抽調到西北來鎮壓回民起義軍,以致“甘省一隅之地,而統兵大員專折言事者,已至八員之多”,兵勇則達七八萬人。

但這些統兵將領派係不一,各自為政,意見分歧,且他們深恐與回民軍硬拚,勝敗難保,“不如擊之使走,捷報頻聞,可為幸功邀賞之地”。

所以清軍雖曾攻陷回民軍占領的固原、鹽茶廳、平涼等地,而起義軍的實力卻未受到大的損失。陝西、甘肅回民軍互相配合,采用避實趨虛、飄忽靡常的遊動戰法,仍打了不少勝仗。

回民起義軍不斷向清軍進攻,使其文報梗塞,糧餉奇絀,省城蘭州處於孤立地位。清王朝在甘肅的統治力量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以致陝甘總督楊嶽斌在奏折中哀歎:“現在河狄之賊擾於南,平固之賊擾於東,寧靈之賊擾於北,涼肅之賊擾於西,幾於剿不勝剿,防不勝防。臣若株守省垣,則饑軍終虞坐困;若出省剿辦,則根本時虞動搖。外察賦勢,內度兵力,實屬不敷分撥。”

同年11月,撚軍首領張宗禹按照“前進甘陝,連結回眾”,以成犄角之勢的戰略思想,率西撚軍三萬餘眾自河南進入陝西華陰、渭南境內。清廷害怕回民軍與西撚軍聯合,急令湘軍援陝。

提督劉鬆山統老湘軍十八營由河南前往,一麵奏調防守中衛的穆圖善部移駐甘陝交界的涇州,防止回撚合勢,一麵率三十營清軍從陝西西部的隴州、邠州一帶東下,專力攻撚。

回民軍與西撚軍雖然各自為戰,但仍時離時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戰略上相互配合的作用。

甘肅回民軍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四個反清鬥爭中心:

一個是馬化龍領導的以金積堡為中心,包括寧夏府和隴東在內的起義地區。

一個是馬占鼇領導的以河州為中心的回、撒拉、東鄉族起義地區。

一個是先後由馬文義、馬桂源和馬本源領導的以西寧為中心的起義地區。

一個是馬文祿領導的以肅州為中心的起義地區。

隴東的董誌原,則是陝西回民軍的根據地。

由於陝甘總督楊嶽斌對鎮壓陝甘回民起義束手無策,大清調派閩浙總督左宗棠接任陝甘總督。

1867年1月,左宗棠從福州取道江西到達漢口,隨即進行各項準備工作。2月,清廷又授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催其迅速北上,督辦陝甘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