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回亂的緣由(2 / 3)

十張桌子的人皆是一驚,這哪是來押運軍需品的使者,分明是來搶功勞的朝廷大員。飯大慧作為師爺,總要表明態度,瞅眼李國樓好似沒醉,這女兒紅是黃酒,度數很低,幹數杯酒應該沒事,急忙勸解道:“李大人,這樣不好吧,公文上寫明去蘭州呀,我們改動目的地,怕是交不了差呀。”

“哎!飯師爺沒事!本欽差有皇上的聖旨,有便宜行事之權,我有權做出決定。”李國樓有一道保命符,隨身攜帶密旨,誰敢惹他,官事打到金鑾殿上,自有人拉偏架,最多再給同治皇帝打一頓。乘著酒性把他的地位提升數級,又變回欽差大臣了。

眾人恍然,李國樓地位果然超凡,原本就不是什麼押運使,欽差大臣的身份隱藏著,難怪這麼囂張跋扈。

******

馬文祿甘肅回民起義軍領袖,本名馬四,回族人。甘肅河州人。初為清甘州(張掖)提督索文部下小軍官。1865年春,陝甘各地的回民起義此伏彼起,他在肅州(酒泉)領導回民起義。使肅州成為回民起義的一個基地,也是陝甘回亂勢力最強的一支亂軍,人數超過五萬。

馬化龍寧夏金積堡人,另一支回民起義軍領袖,經名拖必爾圖拉,道號賽義德·束海達依(意為殉道者的領袖)。同治二年舉兵於寧夏金積堡,殺寧夏道台侯雲登、知府呂際韶、知縣趙長庚等,占據金積堡。

馬正和占據董誌原地區自立,是回亂中勢力最強的一支兵馬。

陝甘地區的回亂起因是由於太平天國起義而引發的連鎖反應,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以後,長江中下遊各省大部為太平軍所控製。

大清為籌集浩繁的軍費,鎮壓太平天國及其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加緊了對包括西北地區在內的尚未遭受戰爭破壞的所謂“完善之區”的搜括。

陝西除每月向京師解餉銀數萬兩外,還要協濟用兵各省的大量軍餉,這些負擔全部落到了陝西各族人民的頭上。隨著協餉的加重,正稅不夠供給,苛捐雜稅相繼繁興。貪官汙吏乘機敲榨勒索,草菅人命。在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下,人民群眾無以為生,被迫聚眾抗官、聚眾抗糧的鬥爭。

陝西是回民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主要分布在涇水和渭水流域),全省回族人口約百萬。回漢各族雜居,但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不同,互相不通婚,有些地方甚至是回漢各築一城,以回民地主階級治理地方回民,執行地方土司政策。

由於原駐陝西的清軍多調赴外省與太平軍、撚軍作戰,為了防止回民的造反,陝西當局命令各州縣大力興辦團練。督辦陝西團練大臣張芾,做過江西巡撫,因在九江鎮壓太平軍失敗被革職留任,1861年回省守製。

1862年5月,進入陝西的太平軍扶王陳得才部聯合撚軍直逼西安。

藍朝柱起義軍也已由四川進入漢中,全陝震動。陝西巡撫瑛棨和團練大臣張芾慌忙調集各地團練往南山堵禦太平軍。

太平軍入陝,當年5月,訓導趙權中所屬團練中的數百名回勇,不願和太平軍作戰,殺死帶隊官避居城外秦家村,將秦家村及附近回民村莊搶劫一空,又四處散發“陝西不留回民,天意滅回”的傳帖。

華州回民首先起義,渭河兩岸的回民爭相響應,未經旬日,各處回民俱行激變。從此,聲勢浩大的陝西回民起義迅速發展起來。

麵對迅速發展的回民起義,以巡撫瑛棨為首的陝西文武官員“籌剿無兵”,“不能不暫行撫慰”,派遣官紳分赴各地安撫。張芾等在臨潼油坊街和回民談判時,回民甚為氣憤,將他押往倉頭鎮處死。

回民起義的烽火迅速遍及八百裏秦川,起義隊伍擴大至二十餘萬。當時陝西回軍主要首領除任武、洪興、赫明堂外,還有馬正和、馬四元、白彥虎、馬生彥、禹得彥、餘彥祿、孫玉寶、二河州等。其中有的是富甲一方的地主、商人和阿訇等上層分子,起義軍的領導權掌握在他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