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左宗棠統帥的十二萬清軍,在甘肅戰場占據主動,清軍收複大片國土,大西北的戰事無憂。
同治皇帝看見左宗棠表彰劉錦棠奏本,略微皺眉,馬化龍父子其實已經投降大清,馬化龍父子還被同治皇帝封賞。
但劉錦棠為了報“殺父之仇”,還是羅列罪名,以馬化龍暗藏一千多條俄國長槍,是假意歸順大清的罪名,把馬化龍三族全部殺光。
清軍殺害了金積堡大部分男丁,金積堡高過石磨的男丁,全部屠殺殆盡。
清軍在大西北作戰,以金積堡殺戮最重,至少殺害了十幾萬回民。
殺俘不祥,會遭受天譴。
劉錦棠就像漢朝的冠軍侯霍去病,雖然屢立戰功,但心眼太小,沒有容人之度。
同治皇帝有些惱恨,朝廷不好明說劉錦棠作假,反而堂而皇之把馬化龍父子還要造反的罪行公布於世,記錄於史冊。同治皇帝決定不表彰劉錦棠,功過相抵,暫時冷落劉錦棠一段時間,讓劉錦棠反省自己的行為舉止。
同治皇帝悠悠的說:“恭親王,劉錦棠殫思極慮,身體堪憂。現在大軍進駐西寧,讓劉錦棠丁憂回鄉,正好調養身體,是否可行?”
恭親王心神領會,金積堡戰役清軍殺戮過重,引起朝堂震動。劉錦棠殺了十幾萬回民,雖然沒有真憑實據。可左宗棠報上來金積堡回民的人口數字,少得可憐。馬化龍的老巢金積堡,隻剩下二千多孤兒寡母,這也太不像話了。
恭親王思索一番後,欠身道:“皇上,所慮周詳,劉錦棠勞苦功高,舍家為國,是該衣錦還鄉,也好告慰劉鬆山在天之靈。”
“嗯!軍機處即刻擬旨,賞劉錦棠二眼花翎,二等騎都尉世職,加賞黃馬褂,著令其回鄉丁憂。湖南巡撫一職,讓曾國荃暫時代領。”同治皇帝對於劉錦棠偏愛,沒有處罰劉錦棠。
玉不雕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才。
同治皇帝還會重用劉錦棠,這是大清國的“霍去病”。年輕的戰將以劉錦棠、李國樓為翹楚。一個先打入冷宮,另一個要大肆宣傳。這是帝王之術,駕馭群臣就要拉攏一派,打壓一派。
軍機處擬旨,一道聖旨便剝奪了劉錦棠的軍權。
大清是督撫製,大西北戰役由左宗棠統籌,左宗棠能力超強,同治皇帝不需要操勞。解決了麻煩“劉錦棠”。同治皇帝看起台灣戰事的奏本,李國樓打仗就像做生意一樣,精明又不失陰毒。
同治皇帝看見“火燒排家崖”,不由心花怒放,大叫一聲:“好!是該燒死狗日的倭寇。”
“皇上,注意言行。”翁同龢抬頭,善意的提醒一句,他是帝師,有責任言傳身教。
“嗯!”同治皇帝咳嗽一聲,低頭繼續翻閱奏本。其實台灣戰事的消息,通過電報早已知曉。這奏本遠隔台灣海峽,送至京師,少說也要十幾天,黃花菜也涼了。但看奏本的樂趣,不是一紙電文可以取代的,同治皇帝還是喜歡看朝臣寫的奏本。
同治皇帝翻閱台灣戰事的奏本,問道:“恭親王,劉銘傳攻破蘭花城了嗎?”
“稟皇上,劉銘傳未曾攻破蘭花城。劉銘傳尚在集結兵力,不過蘭花城誌在必取,劉銘傳用兵,比李國樓還要勇猛。日軍已成強弩之末,在冬季來臨之前,各路清軍保證能完成對龜山日軍的合圍之勢,李國樓使出鎖城戰術,對付躲在深山老林裏的日軍,入侵台灣的日軍沒有搶掠到多少秋糧,到了明年春季,龜山的日軍就會鬧糧慌,不戰而亡。”恭親王對著沙盤,說的頭頭是道,就怕同治皇帝頭腦衝動,遙控指揮前線打仗。
同治皇帝忿然躍起,一拳砸在案幾上,高聲喝道:“好!殺光狗日的倭寇,秋後的螞蚱能蹦躂幾天?”
幾名軍紀大臣捋須大笑,旁邊伺候的太監也在笑,秋風蕭瑟的紫禁城,有了春天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