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越往後,隨著經濟發展,大眾對物質的需求水平有了質的改變,物質從供不應求發展到供大於求再發展到有選擇性地需求。各種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哦,同質化就是相似性的意思。”他說道這裏解釋一句:“各種產品同質化的現象越來越多,光靠巧傳真實的廣告已經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於是廣告人開始探索,到底怎樣的一種形態適合物質越來越豐富的時代?”
阿張說到這裏,停頓一下,給數葉一些時間去消化。
這時候,服務員把菜上了上來。他見數葉緊鎖眉頭,一副思考的樣子。幹脆自己先吃兩筷子,解解饞。
嗯!這溜肉段不錯!多吃兩口先。
數葉確實有些懵逼,阿張的這段話充斥著太多他從未接觸過的詞彙。但阿張說的還算是透徹,並不是很難理解——廣告是應市場需求而出現一種商業信息,而在這個時代,純粹的信息形態的廣告已經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了。
他整理出阿張這段話的中心思想。給自己的智商點了個讚。示意阿張可以繼續。
“那現在讓我們回到《天下無賊》上來。還是那個問題,為什麼作為藝術它是不成功的,但是能夠獲得高票房和高口碑呢?”
“運用最新的一種理論可以作答。它的名字叫做痛點思維。”阿張自問自答地解釋道:“如果把電影看做商品,以前的商品是個人化的商品,你也知道,新世紀以前的電影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如果用《英雄》來作為一條分界線,《英雄》之前的中國電影大多數你都可以稱之為藝術片。講社會問題,講社會審美,講城市形態。由於整個市場在整體上缺乏影視商品,大家對影視抱有好奇,懷揣思考,於是這些東西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還是有一定票房號召力的。但到了九十年代以後,大家就發現,不論是中國電影整體環境的影響也好,還是外國電影的衝擊也好,再或者是這類電影格調太高,曲高和寡也好。觀眾對這類電影愈發地不買賬。我糾正一下說法,不是把電影看做商品麼事其實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商品,在市場上,不被認可的商品是經不起淘汰的。於是那些曾經主流的,被認為是經典的藝術現在淪為小眾,甚至消弭。”
“市場的法則告訴我們,隻有滿足消費者需求,獲得消費者認可的商品才能生存。那麼作為電影來講,什麼樣的電影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呢?應該說,什麼樣的電影能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呢?把這個問題宏觀地抽象出來,變成,什麼樣的商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呢?這就是整個廣告界在研究的內容。於是“廣告”的研究重心開始從傳媒轉向營銷,這就是廣告形態的轉變趨勢。就電影這塊市場來看,消費者們的需求首先得是一個流暢的有趣的故事,然後就是視覺上的舒坦——這就是大片通常采用的手法。再然後才是中國消費者也不是全都滿足於毫無內涵的東西,他們喜歡看大片,更希望的是,這樣的大片裏頭還能稍微帶點兒諷刺跟哲理,讓他們能夠看出來。借此滿足一下所謂他們內心對文化的一種需求。這就是屬於中國消費者的痛點。”
“你不要站在太深的角度去看待這部電影,就站在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你就會發現,《天下無賊》的成功是一種必然。他製作精美,陣容強大,有偶像,也有演技,有故事,也有寄托和反思。他刻畫了王麗的愛,刻畫了傻根的無邪,刻畫了王博的孤獨。寄托了“邪不勝正”的美好。咱們且不論這種寄托和反思是不是深度的,是不是科學的,是不是有實際用途的。但他終究能讓消費者體會出來。他戳中了消費者的痛點。消費者看爽了,自然而然也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