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時間
傅佩榮專欄·國學天空
走在人生路上,很多人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過去的一切想留也留不住,未來呢,又很難去把握。孔子有一次站在河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消失的一切就像這樣啊,白天黑夜都不停息。“逝者”指時光,也是時光中的事件,人的生命當然也在其中。人的生命是在時間裏展開的,你隻有把握住時間,才能讓你的人生不至於虛度。而人生不虛度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你把目標都放在外在的事業成就上麵,那也是一種選擇;但在孔子看來,人把握時間的目的是要“造就自己”。
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對於時間就有特殊的體認。他利用一切時間學習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在他生活的時代,普通人家的子弟到15歲就不能再念書了,大學是專門為貴族子弟開設的。孔子不僅自學了所有大學的內容,而且比一般貴族子弟還學得好,以至於魯國的貴族孟氏請孔子當家教,教他的孩子禮儀。到了“三十而立”之後,孔子仍不放棄自我成長的機會。他說:“吾不試,故藝。”我不曾被國家所用,所以學得一些技藝。學習技藝的目的是謀得一官半職,可以發揮所長,貢獻社會人群;現在所謀未遂,所以隻好繼續培養各種專長,等待時機成熟。這種態度對我們現代人深具啟發。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必須了解生命是有階段的,你要先充實自己;如果沒有機會,要先自己培養好條件,等機會一出現,自然可以把握。孔子說,富與貴是每個人都要的。但問題是,你夠這個條件嗎?如果條件不夠,時機不成熟,那你就要安分,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怎麼做呢?珍惜時間,修煉自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提到兩種浪費時間的情況是“難矣哉”,很難走上人生的正路。第一種是: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論語·陽貨》)
整天吃飽了飯,對什麼事都不花心思,這樣很難走上人生正途啊!不是有擲骰子下棋的遊戲嗎?去玩玩也比這樣無聊要好些!
人最怕兩個字:無聊。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怕無聊。無聊之後怎麼辦呢?說不定就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孔子建議說,那你還不如去博弈吧。“博弈”兩個字要特別小心不要被當成“賭博”。孔子勸我們賭博,那還得了?博弈是指遊戲。人類為什麼需要遊戲?因為人活在世界上,受到各種條件的限製,大部分的成與敗都定了,很少有人可以改變。這時候通過遊戲製定一個規則,老板也好,員工也好,大家機會均等,按規矩來玩,每一個人都有獲勝的機會,人生的壓力也許就能在遊戲中化解一點。所以孔子說,你無聊的時候就算去玩遊戲。下棋也好,打籃球也好,打高爾夫球也好,不管玩什麼,都比純粹浪費時間要好。
第二種浪費時間的情況是: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靈公》)
一群人整天相處在一起,說的是無關道義的話,又喜歡賣弄小聰明,實在很難走上人生正途。
我們要提醒自己,講話最好言之有物,你說什麼事情,表達什麼思想或情感,要說出來很具體、明確;不要整天言不及義,扯一些八卦新聞,或者賣弄自己的小聰明,這樣是很難走上人生正路的。
孔子非常了解時間在生命發展上所具有的意義,人都有一種潛能,隻要活著就可能登上更高的境界。所以,走上人生正路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珍惜時間。一個人如果在年輕的時候,懂得把握時間,很可能有不凡的未來。孔子說“後生可畏”,年輕人值得敬重,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將來的表現怎麼樣。我們有時候看到年輕人好像一代不如一代,又不用功又不長進;但是先不要這麼快下結論,年輕人是說覺悟就覺悟,說奮鬥就奮鬥,經常因為聽到一句話或看到一句話,就突然想通了,所以“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不過,孔子在這句話後麵加了一句,“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個人如果到了四五十歲還沒什麼好名聲的話,那就沒有什麼好值得尊重了。為什麼?因為名聲是慢慢培養起來的,等到四五十歲的時候,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這時候還沒有培養起好名聲,就說明他不用心,沒有在成長的過程中努力奮鬥,這是很可惜的。(責任編輯/張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