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視角下的貴州建省(1 / 2)

文化視角下的貴州建省

悅讀貴州·建省600年

作者:敖以深

從文化的視角審視,建立貴州行省,不僅有軍事的動機,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明初貴州行省的建立是中央“大文化”與地方“小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就“大文化”而言,隨著明初社會經濟的逐步恢複和發展以及儒家文化“大一統”思想統治地位的重新確立,邊疆地區的穩定與鞏固提上了日程。在“大一統”思想價值訴求下,明王朝意識到了貴州地域穩定的重要性,加強貴州地域的控製和治理逐步納入了中央王朝的視野。就“小文化”而言,貴州行省的建立與貴州文化的發展始終緊密聯係著。在貴州建省前夕,以土司文化為主流的貴州地域文化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在黔東北、黔北和黔中等廣大區域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為建立貴州行省以及貴州地域版圖的完善奠定了文化基礎。正是在明初“大一統”思想的價值訴求下,在儒家文化與貴州地域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建立貴州行省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建省前夕貴州地域文化的發展

建省前夕,貴州地域文化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形成了以土司文化為主體的地域文化體係,在黔東北、黔北和黔中等貴州局部地區,統一的文化區域空間已經基本形成。其中,黔東北和黔中區域文化空間,構成了貴州建省初期的地域版圖。之後,黔北及其它地域劃歸貴州,進一步充實了貴州的地域版圖。

以思南為中心的黔東北地域文化空間,憑借烏江水係的有利條件,較早與內地發生了比較密切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深受巴蜀文化和荊楚文化的影響。該文化空間人傑地靈,文化發達,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長期位居貴州前列,成為貴州曆史上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自隋至明初800多年裏,黔東北地區總體上是處於田氏土司的統治之下,隨著田氏土司勢力不斷發展,統治範圍不斷地擴大,至元末明初,田氏土司已經發展為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大土司之一,其統治範圍包括今黔東北地區、黔東地區、黔東南地區,影響到整個武陵地區,波及到今湖南、湖北、四川、重慶等地。田氏土司勢力強大,統治時間長,範圍廣大,臣民眾多,影響深遠。

以貴陽為中心的黔中地域文化空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稱,輻射範圍包括今貴陽、安順、畢節、黔南等地。該文化空間古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受到中原文化和先進耕作方式的影響。漢代,與中原在政治上、軍事上關係日益加深,經濟文化交流逐漸增多。元代,開始形成集鎮。貴州建省前夕,黔中地區主要是宋氏土司和安氏土司統治,屬於貴州宣慰司統轄。奢香統治時期,開偏橋、水東,以達烏蒙、烏撒及容山、草塘諸境,立龍場九驛,進一步維護了土司地方政權的統治,促進了黔中地域文化與外界文化的交流,有利於中原先進文化在黔中地域的傳播,推動了地域文化的新發展。

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域文化空間,曆史上稱為播州,毗鄰四川,深受巴蜀文化影響,是貴州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楊氏土司統治播州期間,黔北地域文化空間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唐僖宗乾符三年(876),楊端入播,唐朝庭賜封楊端為播州侯,永鎮播土。經宋、元至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1600)平播,楊氏土司世襲統治播州。楊氏治理播州,設有學校,崇尚儒學,用儒家思想教化播州土民,因而文教大興,人才輩出,部分讀書人研讀儒家經典,通過參考科舉考試而步入仕途,出現了儒學傳播的繁榮局麵。

“大一統”思想價值訴求在貴州的實施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漫長歲月中,曆朝統治者均將“大一統”思想確定為治國的方略和指導思想,充當維係整個社會的精神支柱。

朱元璋也不例外,曾明確宣布:“朕惟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為發揮儒學的教化作用,勵創辦學校以傳播儒學,通過改革選舉製度選拔儒學精英人才。明統治者還將“大一統”思想的價值訴求漸次向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住居地推進,大力傳播儒家文化。具體就貴州而言,明初“大一統”思想價值訴求的實施,主要體現在設立衛所製度;獎勵歸附土司、加強土司子弟及其臣民的教化;創建學校、傳播儒學等。

明洪武四年(1371),建立貴州衛學,之後貴州前衛學、普定衛學相繼創辦。洪武二十五年(1392),貴州宣慰使安的入京朝貢,朱元璋令其辦貴州宣慰司儒學,並為之選派了學官。明成祖統治時期,繼續推行興教設學政策,不僅重視對貴州駐軍官兵及其子弟的文化教育,而且重視貴州土司及其子弟的儒學教育,重視加強儒學在邊遠地區的傳播。司學、衛學和儒學的興起,擴大了中原文化的接受對象,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駐黔官兵子弟的讀書要求,提高了土司子弟的文化素質,促進了儒學在貴州地域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