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五,長江會戰:南京!南京!(3 / 3)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漢會戰是中日戰爭中前期規模最大的會戰,參戰日軍達30多萬人,中國軍隊達110萬人,戰爭中日本損失8萬人,因病減員8萬人,由此喪失了戰略進攻的能力。國民革命軍大部脫離戰場,安全撤退。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最終是是派出了兵團司令薛嶽,也就是湘係司令官。盡管蘇聯派出了航空誌願隊參加了保衛武漢的空戰,但是考慮南京同樣在長江的位置,國民黨還是退出了武漢。

武漢會戰迫使日軍大本營不得不重新調整對華戰略,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戰略,以求盡快結束所謂的“中國事變”。政治誘降的主要對手是國民黨總裁汪精衛(但到了1940年日本發現汪精衛政府在中國國內影響力甚小,且無法左右抗日力量最強的黃埔係軍隊,於是將******選定為誘降對手,但終未成功)。在曆時4個多月的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傷亡40萬人,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迎來了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

也是湘係的出手,讓日本明白沒有美國支持,自己就是渣渣。於是日本的作戰方針一改再改,由最早的“三月亡華”,轉變為1938年11月第二次近衛聲明的“東亞新秩序應由中日共同主導”、“共同防共”、“經濟提攜”等,並聲稱隻要答應和解,就從華中、華南撤軍,華北在名義上屬於中國。日本僅用少量的資源即能引誘中國農工階層加入皇協軍的隊伍,創造出大量的偽軍,在經濟上也誘惑資本受損的中國資產階級,向他們開放日軍占領區的實業投資。麵對這些因素,中國國民政府中開始不斷出現“中日和解”的聲音。同年底,第三次近衛聲明發表,除了更為溫和的語氣外,將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部分義務分擔給中國,透過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的調停,藉以從側麵誘導國民政府和談,並承諾和談成功後廢除在華不平等條約,歸還租界。?

日本態度的轉變引起了包括歐美國家與中國的注意,其中歐美研判三次近衛聲明的目標由中國轉向蘇聯,這樣的行動將有助於各國的利益,與慕尼黑協定類似,希望將日本的戰火燃燒到蘇聯的土地上,因而歐美各國開始向國民政府派遣遊說團進行勸說,希望******在各方利益沒有太大損失的情況下,與日本達成停戰協議。?

如果沒有南京大屠殺,也許******當時也是同意了。美國人把中國弄成一片廢墟後,回過頭來發現歐洲怎麼回事,幹嘛看著我玩?才是發現,什麼時候,蘇聯快要變成眼中釘肉中刺了。特別是因為蘇聯,德法英之間軍隊不平衡,歐洲估計還要有很長的路,也就是,不知不覺中,蘇聯成為了第一穩定點了,相反中國中國受益點已經是徹底殘廢了。

自然,美國立馬是安排日本把槍口對準蘇聯,是要蘇聯頭尾不相顧。隻是日本發現自己轉頭後,國民黨槍還瞄著,自然還是不敢轉頭。

這時,美國向******表示:如果******同意和平,戰爭結束後,包括外興安嶺在內的東北,衝繩群島在內的沿海地區,都歸屬於中國政府。

******隻是回問道:一戰也是這麼說的,為什麼二戰還是這樣?

這次,是單獨的以美國名義的承諾,與歐洲那些是不一樣的。美國人誇大其詞說道:這是地圖,雖然我們是有錯,但是你看看中國,絕對的可以站起來了。

******能夠拒絕嗎?答案是不能,他最終還是沒有膽子對抗美國等列強,隻能是心服口不服的執行了。

受此影響,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到達越南。在1938年12月29日發表“豔電”響應近衛聲明,提出與日本“恢複和平”。隻是作為當時中國的第二號人物,汪精衛在戰爭最為緊張之時的這番言論,被視作公開的叛國投降,中國抗戰的士氣因此受到巨大打擊。1939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不得不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永遠開除汪精衛黨籍並撤銷其一切職務。為了掩飾真實情況,之後發生“河內刺汪案”,******派出特務企圖暗殺而不果。3月,汪精衛在軍統策劃的刺殺事件中生還,這使得原本主張與日本媾和的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徹底投向日本,不在是******的一條狗,並於5月在上海與日方開展秘密談判,年底秘密簽訂《日華新關係調整要綱》。1940年,汪精衛在日本的保護下來到南京,以“還都”的名義於3月30日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