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蘇方代表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為裏賓特洛甫。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
由於英、法、德、意率先簽署了《慕尼黑協定》,蘇聯被迫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改善自身的戰略環境。這是英法等國靖綏政策企圖禍水東引的必然結果,條約的簽署為蘇聯爭取了更多時間備戰,但也使波蘭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1939年5月,日本在美國的示意下在遠東地區挑起“諾門坎事件”,向蘇聯發動進攻,此舉導致蘇德合作,歐洲戰場總於爆發。
由於條約簽訂,德國可以避免兩線作戰,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對波蘭實施閃電戰,歐洲戰爭爆發,加上已經持續多年的中日戰爭,剛發生的蘇日戰爭。以及美國在背後操控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這裏要說的是,當時隻有歐洲,中國,美國,蘇聯。勉強算是國家,其它的要麼是殖民地,要麼就是傀儡,所以對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確實是隻有歐洲有國家,其它的都是殖民地或者是半殖民地。
不過由於蘇德合作,日本對蘇聯的進攻慘敗。盡管有美國的壓力,但是北進與南下在北進無望後,日本還是隻能進攻湘係大本營湖南。長沙,風雨欲來。
作為湘係大佬,薛嶽十分清楚,湖南巴蜀自古就是兵家必爭征兵之地,其它各個省,還有可能去做所謂良民,但是唯獨湖南,要是異族控製住了全國,湖南麵臨的隻能是屠殺。
薛嶽在長沙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最後,會議做出了誘敵至長沙郊區實行反包圍與敵決戰,進而將其殲滅的作戰方案,即所謂天爐戰法,依湖南的地勢,左倚洞庭湖,右憑幕阜山,以其間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瀏河這四條河做為遲滯日軍的依據,並徹底實施“化路為田,運糧上山”的做法,將日軍機械化部隊的機動力消除。故總體方針為“後退決戰,爭取外圍”:****以且戰且退做法在四河與幕阜山間遊移,攻擊然後後撤躲藏,將日軍拖入四河之中,最後再以長沙城中主力與外圍藏在山林中的部隊合圍深入四河中的日軍。接著,薛嶽令戰區直轄第4軍及炮兵向嶽麓山、長沙及其東北地區前進,占領進攻出發陣地。第9戰區前線指揮所則移駐淥口。
為了爭取******的“對日寇迎頭痛擊”軍令,薛嶽那一段時間幾乎每天都要直接與蔣通話,表達自己堅決抗敵,死而後已的決心。******開始還耐心地與薛嶽通話,勸他“稍安勿躁,靜待時機”,後來看到說服不了薛嶽,就幹脆不接他的電話了。
一心想抗擊日寇的薛嶽將軍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沒有辦法,隻好直接打電話去找蔣夫人宋美齡了。薛將軍對宋美齡說,“請轉告委員長,敵人再敢向我長沙逼近一步,我就要立即開打了!”
此話經宋美齡轉告******後,蔣又急得連續向薛將軍打電話,但薛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接電話了,隻讓參謀人員回話說,“薛長官上前沿陣地了,不知道何時能回來。”無奈之下,******隻得讓白崇禧(時任桂林行營主任,長江以南地區的作戰統由其指揮)、陳誠(時任第9戰區司令長官)前往長沙傳達方案,並協助薛嶽指揮作戰。他們在淥口以南一個小車站附近的小學校內臨時搭設的指揮所裏,見到了正在指揮作戰的薛嶽。傳達了******關於不守長沙的作戰方案。但是薛嶽卻強調湖南所處戰略地位重要,關係到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作為軍人,該誓死保衛它。而且他還表示要與長沙共存亡。白崇禧無奈,隻好搬出******,要其服從命令。薛嶽一副豁出去的激動,“長沙不守,軍人的職責何在!”陳誠覺得這樣爭論下去無濟於事,和白崇禧商量後決定將薛嶽的意見報告給******,以便重新做出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