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鎮是東郡太守喬瑁。
喬瑁在擔任東郡太守之前,是兗州刺史,因為人脈很廣,在這些官吏當中算是一個很吃的開的人,也頗有眾望,此次召集諸侯伐董,喬瑁也是使了不少招數。對於董卓的罪行,喬瑁一一編寫出來,然後分發到各州縣的州牧太守刺史手中,也間接地幫助曹操招納了不少的將士。
第八鎮是山陽太守袁遺。
袁遺乃是袁紹的堂兄,但是袁紹和袁術乃是袁氏的本家,所以這旁支的自然是要聽從本家的命令,袁遺也是奉命帶領甲士前來討伐董卓。
第九鎮是濟北相鮑信。
鮑信這個人看人十分的精準,在曹操發出討賊檄文之後,眾多的諸侯並沒有和地位低下的曹操有過多的交集,而是紛紛過來征求袁紹的意見,由此可見袁紹的聲望是極高的。但是鮑信卻不相信袁紹,他覺得此人好大喜功,自視甚高,成不了大事,但是他還是跟隨著大軍前來會盟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曹操,他十分敬佩曹操的為人,若是軍中有曹操這樣的人,此戰必定會勝利。
第十鎮是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是個賢德之人,年少時就成名了,孝義仁禮他都做的十分完美,因此這樣的個性也就和曹操這樣的奸雄在許多觀點上存在分歧,但是對於共同伐董這件事情上,孔融卻是舉起雙腳都要讚成,也是帶著一萬五甲士前來會盟。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張超乃是張邈的弟弟,曹操和張邈商議這件事情的時候,張邈就說服了弟弟張超一起參與了進來,接下來便順應了曹操的檄文,前來會盟。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陶謙是個品格高尚的人,作為孤兒的他是真正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的,因而十分看重那些有能力的人,董卓之流他早已痛恨在心,帶領一萬五千甲士共同發兵討伐董卓。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馬騰相傳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因其父馬肅與羌女通婚,故馬騰有二分之一的羌族血統。馬騰於漢靈帝末參軍,由於身長力大,性格寬和,待人誠懇而因功升至軍司馬。但之後由於當時的朝廷黑暗,民變頻頻。所以對於朝局的穩定馬騰十分看重,如今董卓禍國殃民,實乃當誅。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公孫瓚被舉為孝廉,做了郎官,被任命為遼東郡附屬國的長吏。公孫瓚之後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少數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此次前來會盟,完全是收到了袁紹的影響。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揚。
張揚是個有勇無謀的人,曾經因叛亂被擄走,幸好得到了袁紹的幫助,後來成功脫險,因此對於袁紹他十分感激,袁紹的號令他自然不敢不從。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孫堅長期盤踞東吳,慢慢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此次前來會盟,是一種暫時附議的表現,這樣有利於自己在東吳穩定發展不受人注意。
第十七鎮便是袁紹自己了。
第十八鎮乃是曹操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