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發出討賊檄文的短短數日,便有十幾個郡縣的太守刺史還有將軍帶領著甲士前來響應,這其中有的帶領的甲士多達三萬人,普遍的也都在一萬多人,像曹操的軍隊這樣最少的也就三千人。
曹操在軍中烹牛宰羊,大宴諸侯,作為東道主的太守王匡,見曹操的營中聚集了來自十三州郡的許多將領和諸侯,便開口說道:“今日眾將俊結盟與此,共討伐董賊,既然是聯盟,就需要選一個盟主!群龍無首,乃無人發號施令,不利於發兵。”
“推舉此次召集眾人的曹操,曹將軍英勇刺董,此盟主非曹操莫屬!”陳留太守張邈說道,張邈素來和曹操交好,自然力挺曹操做這個盟主。
此話一出,下麵有些細細碎碎的聲音,有兩個麵和心不和的家夥顯然臉上的表情極為難得看,他們兩個便是袁氏兩兄弟。
曹操自知自己的兵力十分不足,若是自己做了盟主,怕那些兵多將領又多的將軍不能服從,加之自己的出身又不怎麼好,那些名門望族出身的將領更是會不服。
“孟卓兄此言差矣,操何德何能敢擔此重任,在座有一位比我更加適合做盟主的人,此人便是袁紹袁本初!袁氏四世三公,門庭故吏甚多,自當號令天下!”曹操大聲說道。
曹操此話一出,下麵的諸侯和將軍皆附和其說。
袁紹也不打算推辭了,“既然各位抬舉袁某,那就卻之不恭了!”
緊接著便舉行了儀式,將兵符和將印交到了袁紹的手中。
袁紹作為盟主,第一件事情便是將前來附議的諸侯和將軍們分列陣營。
這第一鎮便是自己的弟弟袁術,其現在的官職為南陽太守。
袁術早前是因為其哥哥鮮明的態度,從而和董卓對立,那是董卓掌握著軍政大權,袁紹敗逃之後,袁術也感到了危急,所以也連夜逃往了南陽。後董卓為了穩住袁氏兄弟分別給他們封了官職,但是袁術卻是一個心眼極多的人,他深知董卓並不是真心對待自己,所以袁紹怎麼做他也怎麼做,到頭來還是袁紹在前麵擋著,袁紹發兵攻打董卓,袁術自然附議。
第二鎮是冀州刺史韓馥。
韓馥本來對於討伐董卓的事情猶豫不決,因為這冀州刺史的官職,正是董卓推薦,他毫不猶豫就答應了這個冀州牧的官職,並且明裏暗裏地幫助董卓監視袁紹。但是眾多州牧和諸侯都來會盟,韓馥擔心自己若是不去便是與眾人作對,和董卓一派,於是便召集了自己的屬下商議這件事情,在得到了劉子惠的勸誡之後,才做了發兵的決定。
第三鎮是豫州此時孔伷。
孔伷雖然是一方的小勢力,但是也統領了一萬甲士前來助陣,此人善於言談,更是崇尚君臣禮製,因此對於董卓的不軌之行,早就唾棄,所以前來響應。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劉岱乃是漢室宗親,自然是十分痛恨董卓的惡行,於是統兵一萬五前來會盟。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王匡和張邈乃是書信告知袁紹,願意共同發兵,諸侯所集結的位置正是這二人的地盤,這二人早就和曹操商議好了先招賢納士,然後發檄文討賊,當然這些事情如果要進行的順利的話,還需要得到袁紹的支持,而之前袁紹敗逃洛陽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來,袁紹對於董卓也是十分痛恨的,袁紹一直對自己當初力薦前大將軍何進將董卓引入京師的事情懊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