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沒有消息傳過來?”趙頊想起蘇軾和薛奕去日本也有三個月了,日本那邊的叛亂應該平定了才是,可是不僅沒有帶來日本的糧食,甚至連消息都沒有傳過來。
“聖上,日本的情況有點複雜,薛奕傳來軍報,日本正在削藩,白河天皇正在與大名們進行談判。我大宋一萬海衛軍現在駐紮在浪速城。”章惇回答道。
“浪速城?為什麼不北上?朕不是交待過了,他們主要任務是控製北海道漁場嗎?”趙頊眉頭一皺,不快地說道。
趙頊覺得蘇軾有點不分輕重了,大宋糧食持續漲價,雖然隻是漲價,不是無糧可售,但是大量進口糧食不能拖延。趙頊一直在盼著日本北海道的魚肉能進入大宋百姓家的餐桌。
“聖上,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既然此事交給蘇軾,就應該放手讓他做才是。浪速城是日本大名藤原氏根基之城,也是日本最有實力的大名,駐軍於浪速城,可以壓製藤原氏交出權力。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以蘇軾之名,不會出什麼大事的。”章惇回應道。
“這是白河天皇的奏本,以白河天皇的計劃,日本的熙寧改製最多還有三個月就能鋪排完成。”兵部尚書把一個奏本推到趙頊跟前。
趙頊笑了笑,白河天皇完成把自己當成趙頊的下屬了。連傳遞消息都改名奏本,而不是外交國書。這樣一弄,好像日本就是大宋的一個行省一般。
“給白河天皇發朕旨意,讓他加快日本的改製進程。有什麼需要讓他盡管提,無論是人力還是財力,大宋都會給他最大的支持。”趙頊交待道。
“聖上,日本的改製是權力之爭,和大宋截然不同。······”兵部尚書章惇開始陳述日本的現在的國情。
熙寧元年,後三條天皇即位,這是日本自宇多天皇以來170年間,唯一和藤原氏沒有直接血統關係的天皇。他自幼就和生母一起備受藤原氏的欺壓,成為太子後的二十多年裏,地位也並不穩固。
所以,後三條天皇不願再充當藤原家族的傀儡,即位後即致力於恢複已中斷百年的天皇親政,他著後改革宮廷的禮儀製度,減少宮廷費用,沒收未經天皇頒發地契的土地,於是反藤原的各種勢力集合在他的周圍。後三條天皇打破門閥限製,起用地位較低的中下層貴族參與朝政,改變了藤原氏獨霸的局麵。
熙寧二年,後三條天皇著手整頓莊園,他在中下層官員的支持下,準備對藤原賴通的莊園加以限製。可是礙於攝關政治的成例,天皇還不能隨意貫徹自己的旨意。實際把持朝政的是攝政關白(相當於宰相)藤原賴通。
熙寧四年,後三條天皇的改革遭到挫敗,出家當了和尚。他的兒子白河天皇即位,白河天皇看到大宋如日中天,便派出使臣,需求大宋的支持。日本使臣在流求島遇到巡視船廠的趙頊,因為後世的感情問題,趙頊沒有理睬。後來,白河天皇拿出上億貫的禮單,總算在政事堂那邊得到支持。
藤原氏把持日本朝政是從唐朝時期開始的。唐朝顯慶五年,唐朝大將蘇定方征討百濟時,日本全國動員增援百濟,動用的兵力達到數十萬。白江口一戰,唐朝大軍火燒日本千艘戰船,日本的兩萬精銳水師被一舉全殲。正是這一仗,才導致日本皇室的衰弱,藤原氏由此把持日本朝政百餘年。
受此一戰,日本對唐朝敬仰有加,每天都會耗費巨資打造海船,多派遣唐使。平安京就是仿照唐朝長安興建的。時至今日,日本人皆以成為宋人為榮,擁有宋人血脈為榮,這都是從唐朝開始的。
“政事堂打算怎麼支持日本?如果得不到日本糧食的補充,朕不放心。朕很快就得南征了,日本的事情要盡快敲定。”趙頊沉思了一段時間後,命令道。
沈括是宰相,連忙回答道:“自微臣的幾大發明推廣應用後,日本與大宋的貿易日益繁榮,大量的日本百姓移民到了大宋。在東南各路大約有一百多萬日本百姓,光是上京城就有十萬多人。日本人口大量銳減,白河天皇顯得很焦急,懇求大宋能移民補充日本人口。政事堂商討過後,決議從登州,將河北東路十萬戶百姓遷徙到日本。安排給蘇軾在北海道築城的百姓有一萬戶。蘇軾至少要在日本待上三年,才能完成此事。”
“三年?”趙頊希望三個月就能搞定,見沈括說要三年,不由得大吃一驚。想了想,接著說道:“好吧,日本的事情,就由政事堂的安排辦好了。不過,要等下一批日本的糧食到達上京,朕才會啟程南征。日本人和草原人一樣,都是以實力說話的國度,告訴蘇軾和薛奕,先打上一兩場硬仗。一場硬仗的勝利比仁義道德,比蘇軾的詞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