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軍機內閣(2 / 2)

“聖上,薛向精通財政,可以做內閣次輔。呂惠卿現任成都府知府,成都府路要擴大,少不了呂惠卿這樣的幹才。軍機內閣首輔就由燕達出任,燕達在西軍戎馬半生,戰功無數,可以擔當這次大任。”司馬光推薦道。

其實,大宋還是有不少人才的,儲備的文臣有:周士隆、李稷、劉奉世、許將、蔡確、呂大防、安燾、鄭雍、王彥叟、劉摯、蔡珽、傅堯俞。這些文臣即便以後不會做到宰執,但是進入政事堂是一定的。儲備的武將也有很多,不過都很年輕,有:宗澤、種建中、種樸、折可適、侯蒙、王厚、王舜臣、李清臣。其中宗澤、種建中、侯蒙、王舜臣四人非常優秀,他們都是十九歲,但是有萬夫不當之勇,年紀輕輕便勇冠三軍。重要的是,他們不僅是猛將良將,更是帥才。

而司馬光推薦的燕達,雖然也是一名良將,但是沒有帥才,在趙頊心中和劉延慶、張存、王文振、景思忠、林希、範百祿、張誠、韓存寶、秦貴、寇偉、曲珍、種諤、種詁等武將是一個等級。趙頊自己選拔出來的十大驍將也都隻是良將等級,不是帥才,更不是狄青那樣的千古名將。

很多穿越,動不動就造出了名將。然而此時,趙頊才切身體會到了人才的重要。而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趙頊自己提拔出來的人也不行。那些留名青史的名將更是百年難遇。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趙頊終於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

商討了很長一段時間後,政事堂各個成員推薦出來的人才大都被趙頊否定了。這樣的征戰,趙頊需要千古名將來統領,才能最大程度保證這次征戰的勝利。豪賭國運的戰爭,絕對不能草率。

趙頊敲著會議桌,在思考著人選的問題。文彥博倒是一個非常好的人選,可是年紀實在太大了,而且還是君子黨,南征印度可能要用到曆史上蒙古人西征的手段,非常血腥,文彥博這樣的君子是不可能同意那樣打仗的。

政事堂會議廳安靜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趙頊下了下決心,開口說道:“內閣首輔就由章楶出任,薛向、周侗出任次輔,肖一遠、李常、方臘、種詁、許將、王存、燕達、翟恩、趙挺之、王彭年十人出任內閣群輔。另外四大學府要各自組建一支十人的參謀團,隨軍出征謀劃,大食學院,讓安薩裏組建一支翻譯參謀團,由蒲元乙出任將軍。就這麼定了。”

考慮到方方麵麵的問題,趙頊下定決心,由章楶這個文臣來統兵。畢竟趙頊知道,後世之人將章楶的用兵能力和成吉思汗相比較,都是用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來形容。這樣高的評價之下,即便現在的章楶沒有打過一次仗,沒有帶過一次兵,但是趙頊還是要用他。

薛向有財政之才,處理好戰爭之時的後勤問題正合適。周侗是大名人嶽飛的義父加師傅,嶽飛那麼牛,周侗怎麼可能差?其它群輔則是文武各占一半,都是從九部抽調出來的。

軍機內閣不僅僅是指揮大軍征戰,還要提供糧草供給,管理被占領地區,可以說是軍政一把抓的。

“聖上,章楶現在是金州知州,他從來沒有帶過兵,也沒有過特別大的政績。”司馬光勸諫道。

對於升遷如此嚴格,才是造就仁宗一朝人才濟濟的根本原因。升遷越是嚴格,越是可以得到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隻能在緊急關頭,如果平時這樣,還成了風氣,隻會讓鑽營之人找到漏洞往上爬,從而阻擋了真正的人才升遷。

在曆史上,王安石為了變法,破格提拔了很多新人,正是因為破格太多,而且還是一次性破格。這樣就破壞了嚴格的升遷製度。雖然王安石也很無奈,若是司馬光支持他,他那裏用得著新人。變法失敗後,舊的製度被破壞了,新的製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大批鑽營之人進入朝廷,讓大宋朝堂急速地腐化起來,導致北宋被金國所滅。

“不說資曆,就說能力,章楶的能力不足嗎?章楶有多大本事,是可以看得到的。短短半年之間,金州就打開了局麵。不僅鞏固對金州的控製,還依靠金州自身的力量,沒有向朝廷要一文錢便順利地推進到澳州。內閣有資曆的人多了,章楶哪裏有不足的,自然有人輔佐。大宋不僅缺糧食,還卻少名將。名將是打出來的,征戰印度結束後,就有人才了。”趙頊好像在解釋,又好像在自言自語。

隨後,政事堂就趙頊的人選作出了分析,對軍機內閣的任務和戰略作出了基本規劃,保證軍機內閣必須要在政事堂的控製之下,必須絕對服從政事堂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