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勵精圖治(2 / 2)

考慮到不是軍事征服黃頭回紇和青唐吐蕃,趙頊決定暫時讓他們自治。趙頊和董氈作了交易,同意他們自治,但是他們要平定吐蕃東部多彌地區。

吐蕃東部的多彌地區,又稱為脫思敢,是後世四川的西部地區。現在那裏是各部落林立,被大大小小的奴隸主所統治,完全處於無政府狀態。董氈要做的就是,不管是把那裏的人都殺光,還是全部遷徙到青唐,都要清空那一片地區。

清空之後,趙頊會讓政事堂從成都府路移民過去。那裏的人口,政事堂分析過,不到二十萬。之所以要清空,然後移民,就是要徹底把那片地區納入大宋的版圖。移民政策相當實在,那一片地區將在十年內不征任何賦稅,而且移民的百姓還能獲得移民補貼。

至於回紇和青唐,趙頊設立了河湟路,不設布政使,隻派駐三萬軍隊。由熊本出任指揮使,王韶任軍師,著手準備西征事宜。

趙頊之所以允許黃頭回紇和青唐吐蕃自治,根源還是道路不通,所以王韶要做的就是修建一條從秦州到青唐城再到黃頭回紇的茫崖城的馳道。隻有這條馳道,才能讓黃頭回紇和青唐吐蕃徹底臣服,徹底融入大宋。

安排好了黃頭回紇和青唐吐蕃的事情後,趙頊又和政事堂商量著大宋農業發展的問題。趙頊支持王安石的農業發展方案。

一是,將黃河兩岸的百姓大量遷徙到南方,進一步充實南方的人口,特別以江寧府為中心周邊淮南東西兩路、江南東路、兩折路這四路的人口,壯大並發展這個經濟中心。

二是,疏通黃河、漳河等河流,借助黃河大力發展淤田,縮小耕地麵積,增加牧場和林場的建設,改變單一農業的經營方式。所謂淤田,就是利用決水的辦法,把河水中挾帶來的肥沃的淤泥,漫浸到田地裏,使被破壞的土壤恢複肥力。

黃河挾帶著大量的泥土,這些淤泥都是被衝涮下來的表層土壤,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十分肥沃。王安石的方案是,興建三千餘條人工水道,連通黃河,在黃河水位暴漲之時,打開水閥,讓黃河水通過這三千條人工水道,將黃河兩岸田地全部淤一遍。這樣,既起到了泄洪的作用,又灌溉了農田。

而平時,則關閉水閥,派出大量船隻攪動黃河之水,盡可能地讓河水將泥土帶走而不是沉積下來。不過,由於現在的技術,這個措施效果很差。

補救的辦法就是不讓泥土帶進黃河。所以,除了於田之外,其它的耕地,特別是丘陵山地的耕地則全部放棄,用來種植果樹,或是種植牧草,發展林場和牧場。

文彥博反對於田的辦法,因為工程實在是太大了。好處自然看得到,但是資金投入實在是驚人,有這樣的資金,還不如加強黃河河壩的修築。文彥博的意見自然也得到了肯定,於田是長期的,短期內還是要繼續加強河壩的修築,防止水患。

三是,在南方,特別是江寧府四邊,重點發展圩田。所謂圩田,就是在沿江或是湖泊附近的低窪地帶建起農田。這一個方案很重要,因為正是穩產高產的圩田,支撐著曆史上南宋的經濟發展。

圩田雖然穩產高產,但是十分依賴水利工程的建設。因為在低窪處造田,極為容易遭到江水和湖水的倒灌。長江也不是那麼好相處的,如果發大水大話,沒有足夠的低窪地蓄水,長江水淹城市不是不可能。而且,一旦發大水,所有的圩田都會變成汪洋。

為此,這個圩田工程比起於田工程還要龐大,這是要全麵建設一個密密麻麻的水利網,還要像修城池一般,把圩田的防止江水湖水倒灌的堤壩建起來。這比建上百座上京城都要耗資巨大。

不過,南方要發展,這個圩田就不能不建。上京的發展,也得力於圩田的建設。圩田在抗旱抗澇,保證糧食的穩產高產方麵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在長江中下遊地區,以及近沿海地帶,圩田連成一片,形成了與江爭田、與湖爭田、與海爭田的壯觀景象。

以江寧為中心的決定的經濟中心要發展起來,就必須發展圩田。

四是,在西南發展梯田,所謂梯田就是沿著山脈修建農田,然後在山頂修建水庫,用山水澆灌。發展梯田的規模不大,主要是要保證西南地區的糧食能夠自給自足。西南地區主要發展的還是茶樹種植。

五是,以發展於田、圩田為中心,興建完整的水利工程,包括能發揮運輸作用的河道。王安石的辦法,除了拓寬加深隋唐大運河之外,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再建兩條像隋唐大運河一般的大運河。

六是,在全國範圍內大修馳道,讓寬闊的馳道至少能夠連通大宋的每一個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