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佛家佛祖(2 / 2)

假象很容易扭曲事實。但是,事實是不可能被完全掩蓋的。佛教在印度絕跡了,反而在中國得到發展。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印度地區的文化與華夏文化的差異。佛教這種眾生平等的宗教隻會產生在自由開放的國度,同樣,也隻有自由開放的國度才需要這種宗教。這就是唐僧非得去取經的原因。

因為吐蕃已經被劃入大宋的版圖,為了防止教皇出身任何一國,各國決定,大宋吞並吐蕃全境後,古格、亞澤等國可以並入大宋,但是尼婆羅國必須由教廷直轄,以後曆任教皇必須出身尼婆羅。

趙頊想到佛教密宗的活佛轉世製度,由此提出,在吐蕃推行活佛轉世製度。由轉世活佛出任帝國教皇。由此,趙頊放棄了大宋兼並吐蕃全境的要求,隻需要脫思麻和敢,這兩個地區也就是後世的青海和四川西部。

至於烏斯藏地區,也就是後世的西藏、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這五個地方,改由中華帝國教廷直接管轄。趙頊知道,元明清三朝都沒有真正地統治過吐蕃那些地區,那裏完全是自治,隻是形式上服從中央政府而已。要統治那樣一片地區,對於現在的大宋來說也沒有任何好處,無論是資源上還是人力上。

不過,吐蕃人是從漢朝開始,由中土的羌人遷徙過去和那裏的土著融合形成的,自唐以來,吐蕃在文化上已經脫離印度的影響,轉而親近華夏文化。無論是從後世的情感來說,還是從現在的政治局麵來說,趙頊都不會放棄吐蕃。

由吐蕃的活佛出任帝國教廷的教皇,由中華帝國教廷直接管轄吐蕃,比直接由大宋完全兼並吐蕃肯定要順利得多。如果由大宋兼並吐蕃,肯定要出動大軍,而且還得打幾年,才能搞定吐蕃。而如果是由教廷出兵,在宗教的召喚下,教廷的僧兵完全可以一路納降。中華帝國教廷代表的是華夏九個國家,吐蕃不可能不屈服。

與西方基督教的教皇不同的是,中華帝國的教皇,必須服從於世俗政治。在天下第一樓,明覺大師在趙頊、耶律洪基等九國君主麵前宣誓了效忠,向中華帝國盟約宣誓了效忠。

“貧僧明覺向佛祖保證,服從於中華帝國九位君主,服從於帝國盟約。協調各國關係,鞏固中華帝國。光大佛法,普渡眾生。”明覺宣誓道。

雖然佛教作為各國國教,但是各國都有自己本土的宗教,比如宋朝的道教,遼國的薩滿教,日本的神道教,大理的拜月教等。為此宗教專製是不允許的,這一點在帝國盟約中也寫了下來。對於教廷吸納僧侶的問題,各國也進行了討論。最終規定,教廷不得越過各國,向百姓索取財物,不得占有田產土地,也不得從事任何工商業經營活動。普通百姓出家,也必須由各國發放度牒。

明覺將各國的要求答應了下來,同時提出:為了確保光大佛法,各國軍隊必須和宋朝軍隊一般設立教習製度,由教廷派出僧侶出任教習。

趙頊第一個答應了下來,表示軍隊可以增設一個教習位置,允許僧侶出任教習,向士兵宣傳佛法。趙頊答應後,各國也全都答應了下來。

教廷通過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控製了各國軍隊,無論趙頊還是其它各國君主都明白這點。不過,教廷沒有軍隊調動的權力,教廷派來的教習仍然服從各國的調遣,總的來說對各國的統治構不成什麼威脅。

這次會盟,隨著中華帝國的建立,各成員國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宗教上、軍事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統一。這個統一,比起後世歐盟來說,不知道要強多少。對於這個結果,趙頊相當滿意。

中華帝國各個成員國的君主也都非常滿意,有了一個統一的帝國支持,那麼他們帝位就不會受到國內分裂勢力的威脅。按後世一個西方學者的說法:統一機構的設立有助於資源同享和分配,有助於瓦解各個壟斷機構的力量,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隨著政治、宗教、軍事等問題商討完畢。各國又把話題轉到了經濟的發展上來了。對於其它各國來說,宋朝就是一個龐然大物,如果在軍事力量上不是還有一個遼國可以和大宋相比較,那麼各國都得懷疑,大宋是不是要通過這種方式兼並他們了?

這個會盟最初的目的是西征,但是基礎條件卻是宋朝後來與各國簽訂的貿易歲幣協定。在歲幣問題上,各國同意宋朝將歲幣改名為經濟援助,並繳納給教廷,由教廷按照各國的建設上的申請,合理分配那筆經濟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