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華夏聯盟(2 / 2)

“十一國?不是十國嗎?”趙頊疑問道。

上次遷都大典的時候,就來了九國的君主,加上大宋,正好十國,現在突然又冒出一個國家,趙頊很意外。

“占城國國王速達力也來了。占城國與真臘也是世仇,交趾遭到兩國反擊,幾乎無力再戰後,離間了占城與真臘。占城與交趾單方麵議和,交趾同意退還占城所有國土以及瓜分真臘後,兩國聯兵突然夾擊真臘,真臘戰敗。禮部尚書蘇軾接見了占城國國王,同意他參與華夏聯盟。”鄭俠解釋道。

趙頊笑了笑,這個結果,也不算出人意料。交趾與占城都是臨海國家,受大宋水師的威脅,最需要的是拓展國土縱深。交趾即便占領了占城,也無法做到這點。要拓展國土縱深還得滅真臘。

“鄭卿家,你現在出任政事堂什麼職位?”趙頊突然換了一個話題問道。

鄭俠,趙頊是知道的。曆史上,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就是因為這個鄭俠。鄭俠本是王安石的學生,後來和呂惠卿一般,為了圖謀上進,出賣了王安石。鄭俠給曆史上的趙頊獻上的那副流民圖,徹底動搖了趙頊的決心,最後罷免了王安石。

今年正好是熙寧六年,就是曆史上,河北山西發生大規模蝗災的一年,也是曆史上王安石變法流產的那一年。

現在的趙頊是穿越而來的趙頊,對這段曆史是知道的,也很擔心蝗災會導致這次選舉產生的政事堂垮台。第一屆大選產生的政事堂,如果就這樣倒台,那影響是十分惡劣的,甚至可能影響到政事堂製度的確立。

沈括提出的天氣預報製度,在各地設立觀天站的提議,還沒有推行下去。司天監,還有四大學府的天文台也沒有提出預警,這讓趙頊更加擔心。

趙頊不知道要不要提醒政事堂預防這次災害,隨著趙頊的到來,曆史已經改變。大宋的整個行政體係不再那麼繁冗,而是變得十分幹練。蝗災是起於北遼的燕雲地區,後來才南下大宋的。如果地方衙門十分幹練,這個蝗災根本過不來。

不過,不能想當然。萬一過來了,萬一這個時代的天氣預報不行,那麼後果十分嚴重。可是,趙頊如果提醒政事堂,那就是下聖旨了,今年大宋行政都將圍繞著救災來運轉,這對啟動十年天下大治計劃非常不利。

“聖上,微臣出任政事堂書記。”鄭俠喜悅地回答道。

書記官,沒有品級,是從吏,主要是在政事堂做文案工作。雖然職位很低,但處理的都是大事。以後如果外放,就是知縣。有了這個出身,升職會很快。可是說政事堂的書記,就是以後政事堂相國的儲備。

趙頊問到了鄭俠的職位,對鄭俠來說,就是天子留意他了,以後會很有前途。這對鄭俠來說,是一個足夠激動好幾天的事情。

“嗯,諸國聯盟什麼時候進行?”趙頊回到了原來的話題。

“就在明天早上。下午會召開政事堂會議,希望聖上能到。”鄭俠回答很幹練,沒有乘機表現自己。

接到鄭俠的通知,趙頊中午簡單地吃了一點飯,睡了半個小時之後,就出了皇宮,來到右掖門前的政事堂。

在汴京,內城的禦街兩邊都是中央的政府機構。現在在上京,同樣如此,隻是名稱變了,原來政事堂所在的位置叫尚書省,趙頊製定了政事堂製度後,尚書省與門下省、中書省合並了,原來的三省六部製變成了一堂九部製。

政事堂同樣是一個院落群,他的南邊是各部的院落群,再南邊是郵站與驛站兩站的院落群。

郵站與驛站原本稱為都亭驛,是大宋郵驛製度的級別最高的驛站。後來,郵驛分開。由原來的官營轉變為民營。郵站與驛站成了類似於商盟櫃枋的股份製機構,隻是監管大宋的郵驛,實際權力縮小了很多。也就是說,即便是當官的要進驛站,也得自己拿錢消費,驛站成了旅社。

雖然驛站經營得很好,但是相比天下第一樓還是差了很多,原本應該住在驛站的各國君主都住到天下第一樓去了。

禦街的右邊分別分布著上海府衙門、道教的羽化宮,佛教的寶慈寺,還有四大學府的政議院。內城的其它地方,分別是四大學府和官員學子等的住宅。四大學府雖然主體在內城,但是在城外仍然建有書城,上京的四大學府分府就被安置在了城外的君實書城。

也就是說,君實書城,現在有三個,分別在汴京、上京,以及未來的都城江寧府。趙頊也有意改變現在大宋的五京製。

走進政事堂,所有的官吏都很忙碌,隻有一個鄭俠來迎接趙頊的到來。趙頊笑了笑,走了進去。在趙頊看來,這樣的會議或許就該召開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