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一個發現(2 / 2)

“好了。墨家的問題,不再討論。春耕是重點,先部署下去。王執政,各國聯盟的事情是你一手抓的,春耕之事,你就不用參與了。聯盟之事,對大宋接下來的十年大治計劃十分重要,由王執政和蘇軾全權負責。大家可有意見?”沈括是宰相,自然容不得兩位執政這般主導政事堂。

“沒有。”政事堂其它十六位成員拱手說道。

“那好,現在開始部署春耕事宜。”沈括抖了抖肥肉,嚴肅地說道。

“我與四大學府四位山長都商討過了,這次春耕,將從四大學府抽調五萬學子分派各地,一則是查看春耕之事,一則是勘察各地地貌,為接下來興修水利馳道作準備。·····”書城令文彥博站起說道。

·······

在政事堂商討春耕之事時,趙頊隻是簡單地下詔,冊封他的弟弟,那個當過偽帝的弟弟趙顥為皇太弟、攝政王。對儲君的權限,趙頊作了規定。儲君入職政事堂,成為政事堂成員,但不參與政事堂的任何表決,權力局限於一些必須皇室成員才能做的祭祀等事物,加上一個代表皇室監察百官的權力。

春耕等一些象征性的活動,趙頊是不想再參加了,政事堂的事情,趙頊也不想再管了。趙頊現在想的是,如何從大局上發展宋朝,確定宋朝的發展方向。

經過一段時間的頭疼,一段時間分析,趙頊終於有了一點頭緒。頭疼了好幾天之後,趙頊再次過上了上班般的規律生活,每天都在崇政殿工作四個時辰。隻是,趙頊不再是處理政務,政事堂遞來奏本除了前麵三本比較重要的,趙頊要看一看之外,其它的都讓李向安機械式地加蓋玉璽,發給政事堂。

趙頊想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隻要不失去軍隊的效忠,那麼皇位就不會出問題。等政事堂製度穩定下來,等趙頊確立的政治體製深入人心,那麼就算不把持軍隊,皇位也穩如泰山。不考慮皇位的話,趙頊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這個皇帝可以什麼都不懂,隻要知道發展方向就可以了。

趙頊在政事堂所忙的事情,可以說是社會學研究,研究大宋的發展機製,或者說華夏文明的發展機製。趙頊最終明白,作為一個穿越者,指明方向也就夠了。

很多事情,趙頊要做的本意並非是那樣的,卻帶來了一係列的連鎖反應。通過思索,找關聯,趙頊終於找到了促進一係列連鎖反應的根源。這個根源就是趙頊仿照後世的銀行製度和教育製度設立的櫃枋體係和四大學府體係。正是這兩個體係,為趙頊的一係列主張聚集了財力和人力。

趙頊待在崇政殿所做的事情,就是進一步完善這兩個體係,繼而帶動大宋的發展。華夏文明,千年的文明發展所帶來的是一種非常內向的文化,或者說這個文明缺少殺氣。既沒有自我毀滅的勇氣,也沒有毀滅別人的勇氣。

造成這個結果的根源也就在於中國地理生產環境的無比優越性。世界上最大的兩河流域,孕育了世界上最輝煌最龐大的文明。這個文明之所以能長期領先與世界諸國,根源就在於地理生產環境的無比優越性。

河流定居時代,四大文明古國,有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河流定居時代能夠通過生產力轉變為社會財富的自然資源就是衝積平原上肥沃易墾的土地,這種土地也稱為河流性地理生產環境。古埃及位列四大文明古國之首,原因就是在於尼羅河穀地的地理生產環境的完整性。整個穀地像兩條綠帶分布在尼羅河兩岸,定期被尼羅河灌溉,造就了金字塔的國度。

而其它三大文明,在河流性地理生產環境的富饒完整上就要差很多。比如華夏文明,興起於黃河流域,但那時的黃河支流眾多,長江更嚴重,可以用水網密布來形容,山地與支流隔絕了文明內部的交流,使得文明無法集中力量,減緩了文明發展的進程。所以,華夏文明夏商周三代,都是分封製的政治模式,直到大陸擴張時代,水利設施的建設,交通手段的進步,才消除了各地方交流上的隔閡。直到秦朝時,才像古埃及一般建立起大一統的軍事專製帝國。

而古埃及呢?在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的比較上,他就要差很多,因為除了尼羅河穀地之外,大部分的地區都是沙漠。其它三大文明也是一樣,平原麵積麵積太小了,文明區域麵積太小了。古巴比倫文明東西是大海,南北分別是阿拉伯沙漠和伊朗高原。在大陸擴張時代,其它三大文明也都因為缺少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的滋養,最後走向了衰弱。最後被亞文明地區興起的古波斯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所統治。

優越的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讓中國長期領先於世界諸國,也讓中國人失去了對外開拓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