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知道了。”趙頊揮了揮手讓李向安去忙他的,便開始工作了。
趙頊拿起的第一份奏疏是司馬光的,上麵是參與政事堂大選的,得到提名的人員名單和介紹,一共有兩百多人。奏疏上長長的一串串的名字,籍貫,家世,履曆,政績,都寫得很清楚,趙頊卻看得兩眼冒金星。
好在穿越後的趙頊有兩個人的潛力,不然要看得吐血。現在,終於知道了古代的皇帝到底有多累了。
參與大選的有:王安石、司馬光、韓絳、韓維、呂公著、呂惠卿、章惇、蔡京、蘇軾、沈括、蘇頌等等,讓趙頊意外的是,看了好久沒有看到王韶和熊本的名字。這讓原本要昏昏欲睡的趙頊打了一個激靈,待看完了那一串名字,發現司馬光一係的人占了三分之二。
而趙頊的帝黨一係,趙頊隻看到了三四個,而且名望很低,能不能競選上,都是一個難題。趙頊在考慮是不是要為蔡京拉票了,或許應該去四大學府走一趟,或是在君實書城的學報上誇一誇蔡京。
思索了一會兒,趙頊也沒有頭緒,隻能加蓋了玉璽。
第二份奏疏李常的,印度遠征軍要和朱羅國開打了。三佛齊被爪哇人偷襲了,還被攻破了都城,三佛齊實力大衰。短期內,恐怕要遠征軍獨自麵對朱羅國的十萬大軍。要擴大淩牙州,李常希望能多提供兵器糧草的補給。
政事堂隻是答應了提供兵器補給,糧草方麵,讓遠征軍就地軍屯,以耕養戰。同時,還提供了三條戰略方針:一是,同意將所得土地均分給所有保甲軍,海衛軍可以得到交子方麵的錢財補償,許給淩牙州戰時自決的特權。二是,給三佛齊供應兵器,戰船,幫助三佛齊訓練軍隊水師,以換取糧草補給遠征軍。三是,派出一支分軍,與三佛齊合兵,先破爪哇。
趙頊知道等三佛齊緩過氣來,朱羅國必敗無疑,不過要等幾十年。這個日子,趙頊等不起。趙頊在考慮,是不是要乘三佛齊元氣大傷,要了他的命,與朱羅國、渤泥、爪哇人一起瓜分了三佛齊。
考慮歸考慮,趙頊也不知道他的方案與政事堂的方略到底那個好。三佛齊的國王正在上京,趙頊卻在考慮乘三佛齊虛弱而瓜分他的國家,實在是太過勢利了。政事堂的大臣都是君子,三佛齊是藩屬,就堅定不移地支持三佛齊。
最後,趙頊還是讚成了政事堂的處理方法,在奏疏上加蓋了玉璽。爪哇人分為三個國家,其中東爪哇還在宋太宗時期來大宋朝貢過,後來被三佛齊滅了兩國,實力大減,已經很久沒有音信,對大宋來說,爪哇人太過陌生了。傳說,爪哇多唐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相必這些,政事堂的大臣更清楚。
第三份奏疏是金州知州章楶的,其中提到了渤泥國(馬來西亞)在麻逸的勢力,章楶詢問該如何處理與附庸渤泥國的大小部落。渤泥國正在與南部的東爪哇人交戰。章楶不愧具有軍事家的素質,早已經將渤泥國的情況摸透了。政事堂讓章楶自決,趙頊也同意這個處理方法。沒有作過多的考慮便加蓋了玉璽。
第四份奏疏是薛奕的,說的是出訪日本的準備工作已經全部就緒,請求核查。其中,還有一份評論日本的策論,是分析日本國情局勢的。趙頊看後,很讚賞,也加蓋了玉璽。
第五份奏疏是軍部尚書熊本的,提出了新的治軍方略,包括提高士兵的軍餉待遇,加強訓練,完善保甲軍成軍建製的程序等十二條方略。其中,有一條讓趙頊猶豫不決,熊本要起用那些被趙頊裁撤回收衛國學府重造的舊將,讓他們回到軍中擔任副將。於此同時,起用佛教、道教、明教的一些人在軍中擔任第二教習,讓士兵除了皇權歸屬外,多一層精神寄托,利於對軍隊的控製,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政事堂毫無疑問地同意了。趙頊不知道熊本提出這些方略的背後到底和司馬光、王安石有什麼的交易,這個交易甚至讓他放棄了政事堂大選。趙頊有了一種被大臣們孤立的感覺,他不知道各方勢力到底取得了怎樣的共識,達成了怎樣的妥協。長期不在朝廷的結果,就是失去對各個勢力的掌控。
趙頊思考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但趙頊不是政治家的材料,理不順其中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而他的身邊又沒有一個謀士來替她出謀劃策。皇帝想找一個不當官的,完全替自己出謀劃策,分析朝堂勢力的謀士實在是太困難了。諸侯還可以弄到謀士,因為有上升空間。但是,給皇帝做謀士沒有上升空間的。或者說,四大學府的議政院和政事堂所有人都是他的謀士,可是這些謀士都是替大宋謀劃,不是替他趙頊謀劃。
才幾天時間,趙頊便將所有奏疏全部看完,有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但沒有反對政事堂的決定,全部加蓋了玉璽。
在政事堂大選的前十天,趙頊幾乎是崇政殿與福寧殿兩頭跑,過著上班族的生活。趙頊的辦事效率和勤政的樣子,讓很多人驚訝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