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黃元紀年(1 / 2)

上京,大慶殿。

“皇上駕到!”張若水尖叫道。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大臣們左右個兩排,從殿內一直延伸到殿外,跪伏在地。

無論是趙頊還是文武大臣,都起得很早,遷都之後,大年初一。很多事情都要做,遷都之後,人員的安排是否妥當,政事堂的大選籌備是否到位,這些都是大宋立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特別是政事堂的大選,這還是曆朝曆代頭一遭的事情,具有開創性的一件大事。

第一次大選的成敗與否是一個標準,關係著以後曆屆政事堂大選的成敗,關係著學府選舉這個政治模式是否能在大宋紮根。

新的時代到來了,然而這恢宏的氣勢,皇帝高高在上的感覺,讓趙頊都有點恍惚,自己真的舍得放下絕對的權力?這全新的政治模式能成功嗎?

趙頊咽了咽口水,坐在了龍椅之上,揚手說道:“眾卿平身!”

待大臣們站起身後,這朝會可算是開始了。

“新年伊始,遷都告捷,萬象更新,臣啟陛下,請上尊號,改元定國。”政事堂宰相王安石首先站起說道,接著呈上了幾個名字讓趙頊選擇。

在朝會中,除了趙頊和政事堂的成員以及一些一品超品的官員有座位外,其它的大臣都沒有。而且,在朝會上,仍然要按傳統的禮節,下跪參拜。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諡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

王安石上的尊號是: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年號則有好幾個選擇:開明、崇德、元豐、萬新、乾元。

趙頊被這次朝會的開場白嚇了一跳,王安石什麼時候也搞這樣的道道?趙頊不知道的是,其實王安石也是按禮製辦事,曆朝曆代都是這樣的。凡是皇帝建立了莫大的功業後都是要上尊號、換年號的。

曆史上,年號換得最勤快的就是唐朝的女皇則天大帝,幾乎是一年一個年號。而一個皇帝一聲固定隻用一個年號還是從明朝開始的。

“今年是熙寧六年,改年號又得重新紀元,年號太多,無法彰顯傳承。你我皆炎黃子孫,黃帝乃我華夏之祖,開創華夏文明,誰知道黃帝是什麼時候出生的嗎?”趙頊不願意更改年號,隨口說道。

“臣等不知。”大臣們麵麵相覷,不知道黃帝是什麼時候出生的,也不知道這個皇帝問這樣的問題幹什麼?難道要用黃帝的出生日紀元?雖說黃帝本紀,大殿中的大部分大臣都會背,但是誰都知道那不是皇帝的本意,說出來,隻會被人嘲笑在賣弄學問。

見大臣們都不說話,趙頊開口道:“好,那朕告訴你們,黃帝出生於三千七百九十年前,從今年起就以黃帝出生日紀元,熙寧六年即為黃元三千七百九十年。”

趙頊依稀記得後世黃帝的百度介紹,公元前2717年到前2599年,現在是熙寧六年,公元1074年,換算一下,就能知道。除了黃帝的百度介紹,趙頊還知道孔子的,不過用孔子的,年數就少了一半,似乎也不太好。

後世的民國剛開始用的就是黃帝的出生日紀元,趙頊覺得不錯。用孔子的出生日紀元,碰到曆史問題,還得說孔元前多少多少年的,不方便。後世的西方世界用的是耶穌的出生日紀元,碰到羅馬帝國以前的事情,就得說公元前,一點都不好。

“聖上,那熙寧這個年號就不用了嗎?這樣定年號不合禮製,曆朝曆代皆無此事。年號用黃帝出生日紀元,那國號又該如何自處?”王安石疑問道。

年號是和國號配合著來的,如果用黃帝出生日紀元,那不是否定了宋太祖創立大宋的功業嗎?趙頊這樣改年號其實是對祖宗不敬,這等於是將大宋的建國的功勞過接到了黃帝身上。

“嗯?”趙頊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王安石。但想到後世,還有一個世界通用的年號。可是現在各國皆有年號,都是以君主的意誌為根本定年號,顯得很混亂。通用的年號也不是沒有,這就是農曆,農曆的缺陷就是以六十年為一個甲子,年號六十年一個輪回。

想到後世中國用的就是雙年曆,既用公曆也用農曆,趙頊開口說道:“那就施行雙年號吧,既用熙寧,也用黃元。熙寧,朕覺得挺好,自朕之後,一個皇帝隻用一個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