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宋南遷之時,普通的百姓抵抗的不是金兵,而是宋兵。因為宋兵猶如蝗蟲過境,隨意擄掠自家百姓,而此時的大宋早就被宋徽宗的花石綱弄得天怒人怨。後來,嶽飛北伐都要成功了,卻被召回朝廷處死。
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這句話非常適合曆史上的宋朝!
北遼害怕大宋的入侵,從北遼的軍事部署就可以看出來。北遼五京,上京臨潢府有十萬大軍駐紮,東京遼陽府有四萬大軍駐紮,中京大定府有六萬大軍駐紮,南京析津府有五十六萬大軍駐紮,西京大同府有三十二萬大軍駐紮。
南京與西京都是臨近大宋邊境的州府,總兵力達到八十八萬。這些軍隊都是防禦大宋的。而東京遼陽府防禦高麗的隻有四萬人,且北遼與高麗同樣有領土爭端。
當然,北遼的兵製和大宋的不一樣,養兵的費用沒有大宋那麼高。北遼軍隊,從武器戰馬到糧草都是由士兵自己提供,戰死戰傷了,也是自己負責,不打仗,還得軍屯。大宋則不然,武器糧草軍餉都是由朝廷提供,萬一有個傷病戰死了,還得花錢撫恤士兵家屬,減免稅務。
兵製的不同,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宋遼兩國國力上的對比。北遼軍隊雖多,但吃不起敗仗。一旦兵敗,就是亡國。曆史上,遼天祚帝與金完顏阿骨打決戰,兵敗後,北遼就不得不西遷了。
宋遼兩國都不敢打大仗,才得以使得宋遼邊境保持長時間的和平狀態。然而,遼宋都因為這個原因吃足了苦頭。宋遼相互提防,事實上也就是軍備競賽,應該是兵員競賽,看誰養的兵多!
宋朝因為冗兵導致財力不支,國庫空虛。北遼也因為需要在臨近大宋的州縣屯駐重兵,導致長期無法有效地控製草原和東北,徒讓萌古、女真等各部坐大。北遼的皇帝四處跑,今天到草原,明天到大同江(黑龍江),就是因為那裏兵力不濟,需要通過狩獵練兵的方式震懾被北遼視為蠻夷的各部部落。
如果說,宋朝是農民起義不斷的話,那麼北遼就是各部落起義不斷。北宋有宋江、方臘等兩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北遼有烏古、阻卜兩部大規模的起義。不過結果都相同,都被鎮壓了。遼道宗耶律洪基時期,阻卜部落在磨古斯的帶領下反抗遼國的統治,幾乎動搖遼國的統治根基。而宋徽宗時期,方臘在南方也發動了幾乎動搖宋朝統治根基的大起義。
宋遼兩國幾乎有著同樣的命運,遼國西遷,建立西遼,宋國南遷,建立南宋。金國崛起後,也失去了對草原的控製,萌古部最後強勢崛起,宋遼兩國都是被萌古所滅。
現在,因為趙頊的穿越而來,天下格局,或者說曆史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大宋遷都上京後,水師會成為大宋最重要的軍隊。這就意味著北遼在臨靠大宋的州府所部署的八十八萬大軍已經失去了作用。因為大宋的水師,隨時可以從海上出征,打到遼陽府去,抄了北遼的老家。同時,因為大宋海商在海上與東北女真的貿易,大量的兵器出售到女真部落,女真部落正在崛起。
而臣服於北遼的高麗,也不可能無視大宋強大的水師。高麗在熙寧四年,大宋從上京出兵,走海路攻打交趾之後,就開始恢複對大宋的朝貢了。西夏、大理、交趾、日本、高麗,現在都圍繞在大宋的身邊,北遼有種被孤立的強烈危機感。
這個時候,北遼需要一個選擇,那就是無須駐守在南部八十八萬大軍,該怎麼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