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推動是非常殘酷的。比如唐末的中原大亂,北方人口為了躲避兵災大量南逃,促進了南方的開發。又比如,北宋被金國所滅,中原淪為敵手,大量的中原人口隨宋室南遷。這樣的移民開發,實在是太殘酷了。
其實趙頊很多政策都是仿照明朝推行的,雖然作了一些變動,刪去了趙頊不喜歡的部分,但是相差不是很大。政事堂製度,湖廣大開發,遷都江寧,都是如此。這種人為的有意識的推動,無疑讓北宋一下子實現了幾百年才有的發展,將中國的曆史進程直接從北宋跳躍到了明朝。
如果趙頊不是穿越成為皇帝,不是特種兵出身,以鐵腕的手段控製著軍隊,是沒有辦法人為地主導著這樣的曆經幾百年才能做成的事情,那樣的話,估計王安石變法還得失敗,北宋仍然要被金國所滅。
移民開發湖廣,遷都江寧,以江寧為中心,將江南打造成大宋的絕對的經濟中心,將大宋持續了百年南北之爭消除,繼而改變強幹弱枝,守內虛外的國策,大宋才有實力橫掃天下,一統華夏。
從熙寧二年到熙寧五年,四年間,變法出現的波折不斷,甚至趙頊還被推下過一次皇位。朝堂的紛紛擾擾,百姓大規模移民的熙熙攘攘,宗族士族豪族力量遭到的沉重打擊,加上趙頊南征交趾,政事堂給周邊各國加歲幣,讓西夏、北遼都對大宋格外放心起來。因為一個內部動蕩,還窮兵黷武的宋朝最是讓人放心的。
然而,宋國真的扛了過來,真的要遷都了。北遼不得不擔心起來,如果宋國的首都還在汴京,或許他們的鐵騎可以飲馬黃河,對汴京構成威脅。然而,宋國一遷都,他們還要入侵的話,最大的可能是與宋國連年的征戰。這個消耗,北遼是吃不消的。
如果說宋國不再與西夏鏖戰讓北遼不安的話,那麼宋國遷都上京,就讓北遼恐慌起來。
自從周世宗把北遼打得聞風喪膽,到宋太宗大舉北伐,再到宋真宗的“澶淵之盟”,最後到宋金聯盟攻遼,北遼大規模入侵大宋的戰爭幾乎沒有,反倒是大宋入侵北遼的戰爭特別多。可以說,以其說宋人怕遼人,不如說遼人更怕宋人。
為了防止大宋奪回燕雲十六州,動搖北遼的統治根基。北遼采取“藩漢分治”的政治製度,對待燕雲十六州的漢民還是很好的。即便後來的金國,也是這樣。後世所說的恐怖統治,隨意孽殺漢民的資料是不太可靠的。
北宋末年抗金名將辛棄疾有這麼一首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神雅社鼓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淪陷區百姓的生活還算可以,都能剩餘口糧拿來祭祀了。雖然這不是辛棄疾的本意,但也反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契丹女真兩族統治下,漢民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身處人間地獄。
要知道,北宋被金國所滅,並不是金國多麼厲害。金國當時打到汴京城下的軍隊不過十二萬人。而汴京城的百姓就有兩百萬,這是什麼樣的對比?隻要北宋肯打,就可以從這些百姓中隨時征調至少二十萬民兵,即便是無法出擊,守住汴京還是可以的,再征召各地兵馬勤王,金兵不退走,就是被合圍被殲滅的下場。可是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