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銅鐵之路(2 / 2)

在王安石以江寧中心的十年大治天下的計劃下,這樣的遷徙製度得到了確定。隻是王安石與司馬光一派的北方士大夫妥協之後,沒有趙頊那麼殘酷而已。趙頊遷徙豪族采用的是強製手段,強買豪族的土地,然後低價出售給那些佃戶,最後責令豪族在江寧和上京開作坊。凡是不從的,就等著刺配吧!

而王安石的遷徙製度則比較人性化了,從地主豪族的田產變賣,到豪族開作坊,都不再強製,而是讓他們自行解決,甚至提供開作坊的各種便利。

不管怎樣,宗族勢力被打散了,新法的方田令得到了推行,因為沒有誰再有那個能力反對重新丈量土地,給丈量土地添亂了。

解決金州人口不足的問題,章楶想出了這麼一個辦法,那就是以金州的礦藏為誘餌,先自行探明礦產,然後低價競標出售礦藏的至少八成的股權,吸引商人招募百姓前來開礦,而不是自己用十萬西南夷開礦。

考慮到金州的地形不適合修路,因為修路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金州潮濕悶熱,在多雨的天氣下,一般的路很容易被衝毀,若是修堅固的馳道,前期的投入又太大了。為此,章楶利用金州的地形,采取多建小型港口,多造船的方式,在金州破碎的地形下,用海路成為主要的交通。甚至要將這個交通方式一直修到澳州去。

修好自己的碼頭,商船才能靠岸,金州要吸引更多的商人自主前來,必須把基礎設施搞上去!

金州到澳州,群島密布,這個方案為大宋開拓了一條海上銅鐵之路。在接下來的十年大治天下中,成為大宋日益強大的動力之源。

在廬州(廬山)發現煤礦後,從金州、澳州運來的銅鐵礦石運到了江寧,加上江寧也發現了一個大銅礦,江寧迅速成為了大宋的銅鐵之城,成為大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繁榮的城市,大宋所有的銅鐵製品,幾乎都由江寧提供。

江寧的快速發展,又拉動了湖廣地區,矩州等整個南方地區開發,南方地區的經濟規模超過了北方,成為大宋的經濟重心。特別是從澳州到金州,從金州到廣州,從廣州到泉州、上京,這樣第一條海運線,連帶著東南沿海各城市也迅速地成長起來。

方案確定後,十萬西南夷百姓被白波浪整編為十個基礎設施建設兵團。其中有六個兵團在白波浪的帶領下大規模地伐木,建造青磚窯,營造了龐大的水係交通網。采取步步為營的方法向澳州推進。

有三個兵團,在安沙克的帶領下,分散在金州,淘金的淘金,捕魚的捕魚,狩獵的狩獵,又伐取珍貴木材,尋找珍珠貝殼,采集各種香料等,為大規模興建基礎設施提供財源。這些東西在大宋都是很值錢的,運到大宋售出後,可以購買海船和糧食、農具、帳篷等,為十萬人提供開發所必須的物資儲備。

章楶則帶領一個兵團,與來到金州的開荒的小商人一般,在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地方,興建農場,種植苧麻、占城稻、胡蘿卜、山薯、甘蔗等作物。與其它農場一起,盡可能早日解決金州糧食自給的問題。由於西南夷的務農能力低下,金州所有的官員幾乎都成了農業專家了,都被責令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種植。

現在,大宋最缺的就是銅鐵和糧食,大宋內地的糧食雖然沒有大幅度漲價,但小幅度的不斷上漲還是有的。因為南方各州糧倉幾乎都空了,各州縣都在小幅度不斷購糧,充實倉廩,以備災荒。

可以預見,糧食的小幅度漲價,會拉動南方地區農民農業種植的積極性,甚至是整個大宋農業的發展。大宋農業發展了,才能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後動力。

苟宏社原本是台州的知州,現在由他出麵,在金州與台州之間建立一條糧道,最大程度保證金州的糧食供給。因為僅僅是十萬人的糧食還是不夠的,金州的人口在不斷上漲。而這樣的上漲不是由朝廷的財力支撐的大規模開發,而是民間商人求利的本能決定的。

判官周士隆雖然是法官,但是也沒有閑著,由他按照金州勘察得到的金礦、銅礦的分布,描繪具體的分布圖,然後跑到大宋內地去招商引資。許多大商人,從金州低廉的競標價格中看到了好處,紛紛高價招募百姓,組成開礦隊,到金州注冊開礦。礦商來了,海商也跟著來了,開采的礦石被賣給海商,或是租借海商的船隻,全部運到大宋上京冶煉作坊去。

一條繁榮的海上銅鐵之路,正在快速發展著!南海、金州各群島海峽,幾乎成為大宋的內湖,商船往來不斷!

在銅鐵之路起步並發展的同時,趙頊在泉州看完整個的蹴鞠聯賽之後,便回到軍營,對三萬山地兵團進行高強度訓練,為擊敗朱羅國,奪取迦托訶(吉隆坡)做準備。

趙頊的意圖,是奪取迦托訶,讓肖一遠、李常兩人帶上十萬人在那裏展開軍屯,把那裏打造成征討印度的後勤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