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滅印度策(3 / 3)

“難道朱羅國不會再征兵嗎?千萬人口,麵對滅國大戰,拉起百萬大軍都不是問題。”趙頊覺得這個蒲元乙有點異想天開了,不由得質問道。

“聖上可知道印度教的教義?朱羅國雖有千萬人口,可是大部分都隻是納稅的奴隸而已。奴隸們給誰當奴隸,還不一樣。如果算人口,不把那些奴隸算上的話。朱羅國的人口不過百萬。”蒲元乙提醒道。

蒲元乙所說的奴隸就是印度教義下的第三第四種姓——吠舍和首陀羅。曆史上,朱羅國在東征三佛齊失敗後,國勢迅速衰弱,國土也萎縮得不成樣子。可能是作為統治階層的刹帝利和婆羅門,在對外征戰中死得差不多了,朱羅國沒有能力再統治龐大的疆域了。

“你的意思?”趙頊還沒有領會過來。

“印度上層雖然文化昌盛,然而其下層卻是千年沒有變化。印度廣大的農村隻是高等種姓的賦稅來源而已,隻要他們納稅,婆羅門與刹帝利從來不會理睬他們。印度不像大宋,皇帝和官員們還要關注百姓的生計,還要開荒,還要興修水利和道路。在印度,婆羅門和刹帝利隻會用奴隸們修建他們的寺廟和陵寢。印度種姓是職業完全世襲,包括那些當兵的刹帝利。聖上征討朱羅國,隻要消滅朱羅國的軍事力量,就能摧毀他們的刹帝利階層,強迫他們的婆羅門承認聖上的大軍是刹帝利,那麼就能征服朱羅國,甚至整個印度。”蒲元乙解釋道。

印度的種姓製度就像元朝劃分的四等民族一般,甚至還要殘酷。印度教義所謂的潔淨觀念,導致他們各種姓隔閡嚴重。這種情況下,印度根本無力凝聚力量抵禦外來入侵。為此,印度的曆史是一段段被征服的曆史。

元朝推行的也是軍戶匠戶製度,各個職業都是世襲。這個製度還被明朝沿用,這是嚴重的社會倒退。這樣說,崖山之後無中國,也不是沒有道理。

趙頊笑了。在宋朝,最人性的地方就是,大宋的皇帝們不會大規模地修建自己陵寢,不會像以前的朝代一樣,從當皇帝開始就修建陵寢,一直修到死為止。

“其實大宋也有戶籍製度。工匠有匠籍,官員有士籍,士兵有軍籍,商人有商籍。如若大宋遭遇入侵,大宋全民皆兵!朕聽聞,印度教是一個獻身的宗教,其狂熱程度不亞於你們天方教。如果朕發兵征討朱羅國,難保那些婆羅門不會號召他們的奴隸起來抵抗朕的大軍。”趙頊笑著說道。

印度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自孽的宗教,和還沒有漢化的佛教一般,都崇尚苦修獻神。把自己餓死了,就功德圓滿了的那種。

“聖上,大宋的戶籍製度隻是為了征稅布政方便,並不限製各個戶籍之間的流動。當官的也有回家種田的一天,商人不經商也可以自由退出商籍,士兵退役後也會從軍籍中除名。這些在印度絕無可能。刹帝利與婆羅門是長期不合的,聖上隻要摧毀了朱羅國的刹帝利,婆羅門的僧侶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聖上完全可以分化他們,隻要在一開始保障婆羅門的利益,婆羅門就不會理睬刹帝利的哀求。”蒲元乙分析道。

“李向安,把肖一遠和李常召回來。”趙頊沉默了一會兒,開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