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重農主義(2 / 2)

“先生,對明年的大選,可有信心,不會大選過後,政事堂換人,你們說的那些不會不推行吧?那樣的話,朕可不會同意。”趙頊突然記起大選的事情。

“聖上的青龍刀那麼鋒利,誰敢不推行?”王安石瞪了趙頊一眼,不滿地說道。

“嗬嗬嗬,先生莫怒!”趙頊笑嗬嗬地回應道。

其實趙頊知道,西南夷能夠在半年內平定,王安石三人能夠到這裏來,能夠有一盤謀劃,絕對不是政事堂能做到的。估計是政事堂與商盟櫃枋、國本櫃枋,四大學府共同商議好的。前麵五條新法,趙頊不知道是否真的推行得很好,但後麵五條新法一推行,估計就得要了那些地主豪族的命了,而商人也會被無止境地綁上趙頊的戰車,隻要投入沒有回報。能夠相互妥協,就目前而言,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聖上還是回一趟汴京吧!現在,無論是百姓、士兵、商人、地主、官員,都在看聖上的態度,聖上不會汴京,各方麵怕是要畏首畏尾,不能合力。”包綬站起拱手說道。

趙頊現在手握兵權,所推行的政策,無論是哪一個階層,有受益的一方麵,也有不讚同的一方麵。讓他們反對趙頊,他們舍不得那受益的一麵。如果盲目地支持趙頊,他們的利益又會受到傷害。其中的關鍵,便是趙頊的態度。是依然我行我素,不留餘地繼續以前的政策,還是能相互妥協,統籌安排,做適當的變更和完善?

“朕還是要去一趟泉州,放心,會盡快趕回去的。這樣吧,朕向天下百姓下一道詔書,表明完全支持政事堂決定。這樣的話,政事堂的阻力應該會減少很多吧?”想到要花十年時間去做這些事情,趙頊還是有些不甘心,對下西洋去阿拉伯和印度的貿易,還是抱著一定的執著。

“聖上說過:國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國家富強雖好,但如果不夠穩定,江山社稷必然不固。秦朝、隋朝,一統天下,征戰四方,不可謂不富強。然而,國祚不過兩代。聖上要引以為鑒!現在大宋一年的賦稅達到兩億三千萬貫,比起熙寧元年的六千萬貫,增加三成,不可謂不富。大宋各州,作坊礦場林立,比起治平四年,各礦產的產量增加了六成,武庫的兵器換了兩次,儲備增加了一成,各軍鎮士兵的武器裝備全都換了個遍,每名士卒的裝備耗資兩千貫,軍餉平均每年八十貫,不可謂不強。可是,為什麼各地糧倉空了,國庫空了,朝廷依然要負債運轉,甚至麵臨糧荒?根源還是在工商投入太多,而各地水利馳道不修,務農百姓減少,農田畝產下降。自古農為本,商為末。望聖上以農為重!”王安石見趙頊的心思還在開拓商路上,不由得長篇大論地勸諫起來。

王安石的思想,實際上仍是傳統的重農主義,雖然不抑製工商業發展,但農業仍然擺在第一位。這事實上也是這個時代的必然,開荒種地,國家征戰,在這個時代需要的是人口和糧食。糧食越多,才能養活更多的人,才能開墾更多的土地,土地開墾越多,糧食產量就越多。人口多,糧食多,那麼國家就能養起龐大的軍隊!

任何時代,生產力的發展都是非常緩慢的,依靠技術創新,提高生產力,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種情況下,擴大經濟體規模的唯一辦法,就是在數量上下功夫。農業時代是耕地的增加,工業時代是工廠企業的增加。

在農業社會,如果重商輕農的話,國家根本無法凝聚國力,在交通運輸能力、生產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商業隻會讓國家人口凋零,最後很可能被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所毀滅。無論是在農業社會,還是在工業社會,商業都是次要的。以發展商業為中心的國家,或許很繁榮,但都是弱國和小國。

王安石所列舉的一係列數據也讓趙頊非常吃驚,趙頊後世是曆史專業的,宋朝現在的生產規模比起後世已經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要大得多。

每名士兵的裝備費用是兩千貫,大宋有六十萬大軍,這樣一算裝備費用高達一億兩千萬貫。各軍士兵的軍餉是八十貫,每年養兵的總費用就有兩千四百萬貫。加上火箭筒車、十三梢炮,火炮、霹靂彈,戰船的消耗費用,大宋每年的軍費高達兩億貫。

大宋冗兵之時,養兵費用也不過四千八百萬貫。按占國稅收入的比例算,熙寧元年的軍費占了國稅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而熙寧五年的軍費卻占了國稅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冗兵反而更重,可是現在的冗兵,不是兵員之冗,而是裝備之冗。怪不得朝廷依然還得負債運轉!

不僅是冗兵,冗官、冗費也都反而更重了。冗費不用說,西夏、北遼、大理、交趾、日本,這五個國家,大宋都送了交子。朝廷依然在負債運轉,而且負債更多。但這樣的冗費不僅沒有增加大宋的財政壓力,反而壯大了大宋的生產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