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文明衝突(2 / 2)

或許稱讚宋太祖的人很多,讚賞他的國策。然而,他終究是蔣介石一類的人物。

再說西夏。宋太宗時期,黨項迫於契丹的壓力來投靠大宋,然而宋太宗、趙普等人,繼承了宋太祖的思路,要剝奪黨項武將的權力把他們養在汴京,然後又把黨項一族的兵力、財力收歸中央,讓善於征戰的黨項人沒有上升的渠道,最後黨項人自謀生路,依靠征戰,打敗了契丹、打敗了大宋、打敗了吐蕃,建立了西夏。李元昊硬是憑借著強大的武力在契丹與大宋之間,謀得了一席之地。

可是宋人不思反省,反而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越來越仇視周邊各族,使得民族矛盾加劇,因而才有了夏宋遼三國長期的對峙。對峙的後果,就是華夏文明萎縮。宋失西域三百年,西域從此淪為天方世界千年,直到清朝時才收複。而中國人也越來越內向,越來越沒有對外開拓之心,變得膽小安逸起來。從唐到宋,這種國民性格的巨大轉變,就是因為宋太祖的國策。

上麵這些,趙頊曾經和包綬討論過。也有意轉變這種風氣。然而,在對待異族這一塊,趙頊仍然帶有大漢族的民族主義心態。這種心態,與華夏文明教化萬民,沐化蠻夷的天下觀是非常格格不入的。這讓支持他的人非常不理解。

不過,趙頊並不推崇唐朝,唐朝根本無法與漢朝、宋朝、明朝相媲美。原因無他,唐朝沒有思想家,他的功績大部分是自然而然地繼承了隋朝的衣缽才有的。如果隻是崇尚他的武功,那與崇拜蒙古人又有什麼區別?

趙頊很自豪自己能穿越到宋朝,因為這裏有周敦頤、程顥、程頤這樣偉大的思想家。甚至是王安石,如果沒有變法的眾說紛紜,他的新學得到推崇的話,他也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而唐朝卻無法找到這樣的人,即便唐詩很火,但沒有思想家的唐朝,實在無法將他升華。

唐朝與宋朝可以說各有優勢,然而,宋人沒有看到唐朝的優勢,隻看到了他的缺點。最後,糾正過妄,許多好的東西都丟掉了。改朝換代的悲哀恐怕也就是在這裏!

宋朝將唐朝不曾有過的文治推向了頂峰,造就了大批的思想家文學家,然而,唐朝所擁有的武功,卻被宋人閹割得不行。即便宋朝民間的尚武之風,比起唐朝來說還要炙熱,但是國策的壓製,讓他無法轉變為國家的戰力。

趙頊後世的文明觀念,大宋現在的文明觀念,唐朝殘留的文明觀念,三個文明觀碰撞在一起,徹底地將曆史上的王安石變法弄得沒有了影子。趙頊當了幾年的皇帝,借著唐朝殘留的文明觀念獲得了軍隊的支持,可是推行的卻是自己後世的文明觀。整個就亂套了。現在的變法與曆史上王安石的變法相比,變得不倫不類起來。

這種文明觀的衝突,讓趙頊始料不及。趙頊這才想通了,士大夫為什麼要把他推下皇位?因為他太另類了。而為什麼以王韶、熊本、肖一遠等軍方派開始默認趙頊被推下皇位,後來有支持趙頊奪回皇位?因為軍方派與趙頊的觀念有隔閡,但也有相通點。而王安石、商盟這兩個在變革之際出現的,被趙頊推向前台的力量,卻是一種既不反對,也不讚同的心思。得到哪邊支持,往哪邊擠。

皇權、士大夫、軍人、商人,利益有共通之處,卻又存在巨大的差距。比起曆史上王安石變法士大夫內部的爭端來說,現在變法的爭端更加混亂。

趙頊沉思了很長一段時間,想通了很多事情,隨即開口說道:“這樣吧,明珠縣的土人做奴隸就算了。現在抵達流求的土人有兩萬人吧?把他們的家人和部落所有人都運過來,安置到赤鐵城,將他們和流求各族安置在一起。明珠縣有二十萬土人,必須移民一半到赤鐵城。在明珠縣,漢人的人數必須占一半以上。這是朕的底線,你去安排吧!”

“政事堂將白波浪降職,有沒有重新派遣新的將領統兵?”趙頊又繼續說道。

“遵旨。政事堂沒有派人過來。”苟宏社站起拱手說道。心裏卻喜滋滋地,這樣做的話,也不用在趙頊與政事堂之間兩頭難做人了。

“聖上,王安石、蔡京、包綬在大營外求見。”李向安稟告道。

“什麼?先生來了?”趙頊不明白王安石為什麼要跑到這裏來,但不敢遲疑,急忙跑去營寨外迎接。

或許是因為後世的影響,趙頊對王安石非常崇拜,可以說是王安石的鐵杆粉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