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琦、富弼在民間的聲望非常高,他的死訊傳出,不少百姓甘為他們披麻戴孝。韓琦之子韓忠彥聽說父親死訊,本來想在洛陽起兵造反,得知韓琦配享英宗廟廷之後,隻能大哭了事。
王安石主持政事堂之後,力主淡化此事。沒有讓蔡京等人去查抄國本櫃枋,隻是讓呂嘉問通令準備對國本櫃枋進行整改。範純仁或是瘋得正是時候,王安石也隻是將他與張讚鵬兩人收押,問斬之事也沒有再提。
···········
接下來的一個月,趙頊仍在為換掉大宋大部分官吏做準備。等到王安石將朝局穩定下來以後,才又回到皇宮。在向皇後的勸諫之下,還是去給兩宮太後請安了。然而,關係也不像以前那般和諧了。對於趙頊的所作所為,兩宮太後半個字都沒有提。為了保住昌王趙顥,兩宮也冷眼旁觀起來。
汴京,崇政殿。趙頊召集政事堂成員商議接下來的變法推行。
“變法要取得成功,朕認為必須遷都。朕有意遷都江寧,隻是江寧修建新都尚需要時間,現在也沒有這個財力再去建造新都。朕決定遷都上京,諸位卿家以為如何?”趙頊淡然開口說道。一個月前的事情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趙頊向打造家具的作坊訂購了一張後世一般的會議長桌。此時,趙頊與政事堂宰執三人、各部尚書與四大學府山長十三位參讚,一共十七人圍坐在會議桌前。
“遷都事關重大,現在變法之事已經是千頭萬緒了,遷都還是再緩緩的好。”王安石作為宰相,首先表了態。
早在趙頊剛剛穿越過來之時,趙頊就和王安石商討過這個問題。王安石南方人,對遷都江寧自然十分同意。畢竟這汴京城的四麵開闊,沒有防守的屏障,需要駐紮大量的軍隊。無論是漕運壓力,還是黃河水患的壓力都非常大。現在汴京的龍衛軍都分赴各地了,汴京除了五千火騎兵,五千聯防軍,五千鐵衛軍之外,再無其它兵力。這樣下去實在是太危險了。新龍衛軍畢竟才剛剛成軍,還沒有形成戰力。然而,王安石卻變得謹慎起來。或許是一個月前的事情,讓他的心性也有了變化。
其它人見王安石已經說得這麼肯定,又揣摩著趙頊對王安石言聽計從的可能,都憋著沒有表態。
“你們呢?怎麼看?”趙頊接著問道。
“微臣讚同。遷都之事,至少要等新法穩步推行之後。”呂惠卿舉手支持王安石。
隨著呂惠卿的舉手讚同,其它人也一個個舉手讚同,並陳述各自的意見,隻有蔡京表示反對。蔡京說道:“微臣雖然也讚同不要立刻遷都過去,但也不認同要等新法穩定之後,才著手此事。微臣認為,或許可以分步進行。可以將一部分對新法無妨礙的機構先遷過去。比如說交子城的交子務,君實書城的四大學府,微臣認為這些都可以先遷過去。”
“先生以為如何?”趙頊就蔡京的方案征求王安石的意見。
“微臣無異議。”王安石舉手讚同道。隨著王安石的舉手,其它人都舉起了手,讚同這個方案。
“好吧,此事,就由蔡尚書主持。司馬光現在還是君實書城的書城令。他那裏就有勞先生去說說了。”趙頊安排道。
“微臣明白。”王安石點頭應道。
“嗯。這是朕在《新法決議案》的基礎上,新擬定的幾條新法草案,諸位卿家先看一看。”趙頊把話題轉到了新法上。
李向安聽到趙頊說到新法,便將印刷好了的列有新法條目的紙張發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