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水鄉,十分養人,會消磨朝廷的銳氣,而且不易控製北方疆域。如今黨項契丹虎視眈眈,覬覦大宋疆土,一旦遷都,大宋將失半壁江山!”文彥博雖然同意趙頊的說法,但曆史為鑒,定都南方的政權都是割據政權。
“不然,大宋不能隻是北方的大宋,湖廣地區要開發,要改土歸流統治西南蠻夷,不遷都江寧,就不能凝聚力量。漢唐絲綢之路為西夏所阻,海上絲綢之路要開拓,遷都江寧也就更為重要了。”趙頊手指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道。
“經濟重心南移是大勢所趨,北方人口壓力太大,環境惡化,導致黃河連年決堤。隻有通過大量移民開發南方,並逐步打通海上絲綢之路,大宋才能凝聚國力。”趙頊見文彥博不說話,便繼續說道。
“聖上所說,微臣明白,政事堂所有同僚也都明白。但是遷都所考慮的不隻是這些。汴京為都近二百年,牽扯到的利益太多了。遷都的影響比之變法更大。還得從長計議。”文彥博不為趙頊之說所動。
“相國老成謀國,遷都的事情以後再說吧!”趙頊沉思了一會兒,點頭說道。
“聖上明鑒。”文彥博拱了拱手。
“相國,這些奏疏,朕就不看了。政事堂決定就行了。額,相國請坐。”趙頊坐了下來,看著禦桌上的奏疏說道。見文彥博還站著,急忙請文彥博坐下說話。
按政事堂的規定,皇帝在朝,政事堂的決策權歸於皇帝和宰相兩人。大部分時間趙頊都不在皇宮,這次一回來,文彥博就急忙趕了過來。有些事情,還是得皇帝拿主意的。
“謝聖上。”文彥博坐了下來。
“今日朕還得去拜祭歐陽修,政事堂的事情,相國拿主意就行了。怎麼?可是有什麼難處?”趙頊見文彥博一副想說而不願說的樣子,急問道。
“新法鋪開太快,專賣礦產的出售,沒有一個章程,微臣提議在戶部之下設立一個商務司,主管這件事情。朝廷的事情,還得朝廷來做,不能完全依賴商盟。”文彥博諫言非常小心,因為趙頊正是有了商盟的支持,才能推行變法,文彥博不願意被趙頊視為挑撥離間之人。
“嗯,言之有理,就按相國的意思辦好了。”趙頊接過文彥博遞過來的關於設立商務司的奏疏,看也不看,直接拿了玉璽敲了下去。
“新法之中,隻言丈量田產,並未提及田產兼並之事,這等於是朝廷默認了土地兼並。微臣怕在丈量過程中,又是一次大規模的土地兼並。無田產客戶日益增多,若無安排,恐怕會淪為盜賊。微臣建議把他們的戶籍轉給商盟,促進各工坊礦坊的興建。”文彥博見趙頊采納了他的建議,繼續諫言。
“這,好吧。”趙頊無奈地說道。把戶籍轉給商盟等於是變相地把百姓當奴隸賣了。新法展開,普通百姓估計得大量淪為農奴工奴。不過,現在趙頊也沒有辦法。
“微臣知道聖上的擔憂。遷都雖然不行,但聖上所在,便是半個都城。上海府,比起江寧來說,位置更好,可以作為一個經濟重鎮來建設,在聖上開發流求之時,也能帶動湖廣的開發屯田。國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聖上大興工商,農業是基礎。開發流求、湖廣,田產增多,便可大量安排百姓。”文彥博看出來趙頊的憂慮,說出了對策。
趙頊開發湖廣和流求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增加就業,根據交子貨幣地租的原則,百姓是擁有遷徙權的。就業崗位多了,百姓就不必完全依賴於租種地主的土地了。為了把百姓留下來,地主商人,要麼減少地租,要麼增加工資。
“嗯。給上海府知府蔡京傳旨,讓他多多招募無地的流民客戶,工錢一定要高。”趙頊下令道。一旁的書記官不斷地把兩人的對話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