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祭祖春耕(1 / 3)

二月春風似剪刀,三月祭祖忙春耕。春天是希望的季節,在農業國家承載著百姓一年的生存和命運。

自三月三日起,趙頊就不得不忙一些看似無用,卻不得不做的事情。主持祭祖和春耕大典。

古代帝王,每年都要祭祀天地、太廟、社稷,一般在十次以上。這是大祭祀,還有其它的小祭祀,比如祭祀山神、龍王、孔子、武成王薑子牙等。

大祭祀,皇帝一般來說是必須參加的,因為這象征著天子對天下的統治權。當然,如果皇帝有事不在朝的話,派太子親王主持,也是可以的。熙寧二年,趙頊幾乎一直是待在軍營。這些祭祀活動都是昌王趙顥主持的。

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同,帝王百姓幾乎都不信什麼神靈,或者說中國古代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因為天子就是神的代表,祭祀就是一種宗教活動。自我奉獻式的宗教是不存在的。無論是什麼宗教一傳入中國,就變了味,變成了一樁凡人與神人的買賣。

這種宗教是建立在祖先崇拜的基礎上的,是一種對祖先傳下來的生產經驗的認可。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獨一無二的證明。沒有先進的生產力,物質生活得不到保障,會去信仰祖先嗎?隻有祖先給後輩留下了豐富的精神物質財富,後輩才會信仰祖先。

中國古代的神仙一般都是偉大人物死後百姓或者皇帝冊封的。比如老子、孔子都是皇帝冊封的大神。關羽、薑子牙之類的則是百姓建廟逐漸崇拜成神的。而炎帝黃帝女媧,這樣的大神還是天生的,連冊封都不用。

祖先崇拜與以孝治天下,構建了中國古代的道德文化體係。即使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共和國,每年都要祭祀黃帝炎帝等古代大神。雖然不再認為他們是神,但祭祀活動可是沒有懈怠過。通過祭祀,很容易看到一個文明的傳承。

很多受西方民族主義思潮影響的一些憤青,都說元清兩朝是中國的一段亡國史,這是不對的。這從元清兩朝的祭祀活動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兩朝祭祀的還是黃帝炎帝孔子等古代大神,不是炎黃子孫,祭祀黃帝炎帝幹什麼?

當然,在古代,炎帝黃帝代表的是上天,不是普通百姓能祭祀的。有資格祭祀他們的都是天子。元清兩朝在建立正統的王朝之前,一般都是祭祀山神,根本沒有資格祭祀上天,祭祀黃帝炎帝。

如果日本侵華戰爭,打贏了中國。日本人會祭祀黃帝嗎?估計不會,他們還得祭祀他們的神武天皇。兩個文明之間的戰爭與文明內部政權之間的戰爭,性質是截然不同的。

文明的延伸是先進文明開發自然的結果,不是戰爭的結果。如同朝鮮半島,即便中國多強,都不曾對他用兵,根源是:無論哪裏怎麼學習中國,怎麼像華夏文明,都隻是一個仿製品而已,不是華夏。中國版圖雖大,卻都是開發自然的結果。

元清統一中國,前提是各族都有一個共同的華夏信仰,一個大一統中國的信仰。比如,元朝與四大汗國,蒙古人在沒有滅金,奪取中原之前,不曾立國號為元,就是因為逐鹿中原,一統華夏,萬國來朝的天下觀。

而四大汗國所統治的地區,在當時並非是華夏之土,所以在采取封國製。如果不是花拉子模殺死了成吉思汗的和平商隊,成吉思汗是不會對西方用兵的。

三月是祭祀播種的季節,趙頊不敢懈怠。

首先是去天壇祭祀黃帝,其次是去後土祠祭祀後土娘娘女媧,接著又得祭祀太廟,然後才是祭祀社稷。社稷,社就是土地公,稷是一種農作物。土地和農業生產,是江山穩固的關鍵,所以社稷成了政權和國家的代名詞。

趙頊這些天一直是帶著群臣去仆仆禮拜,不知道磕了多少個頭了。趙頊雖然不反對如此祭祀,但是也不願太鋪張浪費,整個祭祀的過程和人員都被趙頊裁掉了一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