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愛鄉情懷 建設美麗長洲
榮譽之光
作者:|陳誌芳 張素娟
李桂珍女士 出生在香港著名的旅遊勝地長洲,特有的風土和濃鬱的人情,滋養了她急公好義的熱忱,以至於多年來,躬身建設家園,精誠團結婦女,細緻關愛老少,勞神勞力卻不亦樂乎。儘管大多數時候,一無回報,二無酬勞,但她的誌向依然堅定,笑容依舊燦爛,大有“舍即是得”的豁達。都言“好山好水”是一方土地的財富,如果擁有一批和她一樣、以奉獻為榮的民眾,又何嚐不是一種福分!
奉獻愛鄉情懷 建設美麗家園
李桂珍女士介紹,由成長、讀書到工作,自己幾乎從未真正意義地離開長洲。“記得少時,父親在港島工作。為了照看我們,母親隻能留在家裏,兼職做些手工,直到我們長至幾歲,才重新出去工作。”這是那一輩長洲人的側麵寫照,輕工業興盛一時,為地區的發展帶來了不休的動力,但是,隨著李桂珍女士這一代人的崛起,那樣的長洲已然遠去,旅遊業取而代之,逐漸成為島上的主流,日益出名。
兩代人的更替見證了地區的變遷,反言之,地區的發展同樣也陪伴了長輩的老去、少年的成熟。20歲以後,李桂珍女士便參加工作,在工廠、愛國團體都曾任職,但那顯然不是她的真正歸屬。“1991年區議會選舉,我成為議員,直到1994年。在1995年,轉至區域市政局議員。2000年,我再次參選,這才一路服務至今,主要負責長洲一帶。”緣何一次又一次地連任薪水微薄、卻勞神費力的議員,這其中,除了居民的信任之外,想必,還有她身為長洲人的自豪。
李桂珍女士說,“長洲空氣清新,水源清澈,除了機動車輛、緊急服務車輛,並無汽車(自行車是主要的代步工具)。這裏提倡生態旅遊,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旅客在島上流連,海灘、廟宇、界石都是富有意義的景點和去處。這裏為世關注,去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申請成功。”對於長期承受工作壓力的都市人而言,長洲獲得休假勝地的美譽,絕非浪得虛名,更值得一提的是,長洲的風景無限養眼,人情也是無比濃鬰,這大概也是李桂珍女士甘願為之付出的原因所在。
那是1993年,因為大雨急至,長洲發生了難得一遇的斷水事故,為期三天,給居民造成了極大的不便。李桂珍女士回憶說,“一夜之間,超市的水全部售完。政府得知後,亦是積極地通過渡輪,送水救急。”然而,如何派至每家每戶成了一個難題,尤其是位於山區的公共屋村,更是難以送達。“是居民自發組織起來,借來工地用的那種機動車予以解決。有的孤寡老人沒法下樓搬水,更是直接送水上門。”困難來臨時,最考驗人的質素,很顯然,李桂珍女士和長洲居民齊心而默契地完成了一份圓滿的答卷。
如今的長洲越來越美麗,越來越為外界認可,無需懷疑,這必是長洲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但中間的蛻變和提升,恐怕隻有和李桂珍女士一樣,長期生活在長洲的居民才能感受得更為深切。“那是‘97、98、01、02’期間,因為發生了幾起遊客自殺事件,影響了很多人,導致島上的氣氛非常消沉,情況亟待挽救和改善。”身為服務市民的熱心議員,李桂珍女士自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她尚記得,最後是受一位牧師的啟發,才度過了這次危機。“我們和電視台通力合作,通過推廣新旅遊文化,讓大家擯棄消極的印象,聯想長洲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事實證明,他們取得了顯著的成功,長洲的旅遊業再次複興,更成為全港的範例。“有一段時期,香港的自殺數字不斷攀升,引起了有關人士的重視。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專業人士很奇怪,因為長洲數字明顯地減少,為此,他們來到長洲進行調查,提取經驗。”李桂珍女士回想。
經過一番研究,他們發現,在長洲,無論是社工、警察,還是普通居民、遊客,所有人都非常默契,但凡獲悉任何人有自殺傾向,都會自發耐心勸說,這在很大程度上,給了來者活下去的慰藉。後來,該研究中心發佈了一個數字,長洲獨佔鼇頭,引來了傳媒的積極報道,以“活著就是希望”為主題,全麵推廣,內到屯門,外至新加坡,不少地區紛紛效仿、學習。
“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位教授在新加坡知道這個消息,還專門打電話來鼓勵我,讓我們繼續努力呢!”提起這些,李桂珍女士格外的欣慰,這正是她竭誠服務的動力之一。李桂珍女士有一顆熱心,大到與長洲息息相關的旅遊業,小到與居民緊密相連的需求,都是她關心的主題,可以說,哪裏需要幫助,哪裏就有她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