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星際穿越》的敘事策略探析(2 / 3)

首先,影片開頭是一些老人麵對鏡頭講述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的話。隨著影片時間的推進,謎團逐漸揭開,鏡頭裏老人講述的正是故事發生的背景——已不適合人類生存的惡劣的地球環境、庫珀此刻的農民身份等。更加有趣的是,直到影片結尾部分,觀眾才明白這些老人其實是庫珀的子孫。老人們麵對鏡頭講述的情節正是影片正常時間軸中結尾部分庫珀在他的老房子裏看到的電視裏正在放映的內容。雖然,這並不意味著諾蘭把整個故事倒過來敘述,但將故事結尾預先放在影片的開頭,非線性敘事中的“環形結構敘事”的痕跡也是顯而易見的。這個情節隻是故事結局中很小也並不十分關鍵的場景之一,線性的時間也並未被完全扭曲成一個“首尾相銜的環形”,因此並不能算是完全意義上的“環形結構敘事”。但作為諾蘭的慣用手法(如《追隨》《失眠症》等),這一處小小的線性時間軸上的跳躍、重置卻給了觀眾兩重恍然大悟的驚喜,“非線性敘事”技巧運用之微妙可見一斑。

其次,通過操控影片的時間概念實現“非線性敘事”。如在《盜夢空間》中現實世界5分鍾在夢裏可能成為1小時,諾蘭在《星際穿越》中故技重施,由於米勒星離黑洞較近,受到重力影響,該星球上1小時等於地球上7年。對於地球上的人類來說,時間變成非限定的因素,可以在某一個影片時間點的橫斷麵上延長,從而“大大擴展了故事的敘述空間和敘述可能”[3]。而在庫珀墜入黑洞的五維空間之後,時間甚至變成了實體概念,在這裏庫珀發現自己竟然在女兒的書架後麵,絕望的庫珀通過書本給小墨菲發信號引導墨菲的一係列行動。在此刻故事時間軸上,太空裏的庫珀在五維空間裏拚命發信號,而地球上的成年墨菲也正在書房中苦思冥想以尋求答案。而在此刻的影片時間軸上,小時候的墨菲與父親在書房裏的情節在此時重現。這裏乍看故事的單一線性敘事結構被打破了。然而這些情節並不是此刻庫珀的回憶,而是由於五維空間裏時間概念的特殊性造成的並行空間內確實發生的事情,這同時也使得敘事結構相對非線性化。所謂“相對”,是指故事情節不是被故意打亂形成非線性敘事,而是影片特定的時間概念設置導致的故事線性時間的跳躍和扭曲。在諾蘭設計的故事裏不是編年線性計時思維,故事也就不能按照常規方法來講。但無論如何,善於利用時間概念的諾蘭在線性時間軸上營造出的時空交錯的“非線性敘事”現象,使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出現理解受阻的情形,是他獨特的敘事美學,同時也增加了故事敘述的張力。

總之,在整體傳統線性敘事的基礎上,諾蘭將“非線性敘事”的技巧嫻熟地運用於《星際穿越》中,通過線性時間的彎曲、跳躍、重新銜接,使整個故事充滿懸念和恍然大悟的驚喜感,內容豐富且富有張力。

三、《星際穿越》敘事可能之邏輯

關於《星際穿越》的敘事結構,援引布雷蒙的觀點——“故事的基本單位,即故事原子,仍然是功能”[4],包括“目的(願望)”“行動”“結果”[5],三者一經結合便產生基本序列。分析可知,《星際穿越》故事的功能一“目的(願望)”就是拯救即將因地球環境惡化滅亡的人類(A1);功能二“行動”則是庫珀一行人進入太空探索人類新家園(A2);功能三“結果”即行動獲得成功,人類得救(A3)。那麼,A1→A2→A3即該影片主要的基本序列。

《星際穿越》的敘事結構其實是一個複合序列,由主序列A與其他多種基本序列組合產生。布雷蒙列舉的典型複合序列形式中,“首尾接續式”在線性敘事的影片情節發展中最常見,意即:同一行動的結果既是一個變化過程的結尾,又是另一個變化過程的開場。《星際穿越》的主序列A開始之前存在著序列B:庫珀尋找異常重力形成的坐標地址;而在序列A之後,還存在著序列C:庫珀得救,最終出發尋找艾米莉亞。序列B的“結果”(B3)是庫珀找到目的地,也就是NASA所在地,因此卷入“拉撒路”計劃,這才導致序列A的產生。在序列A中,墨菲利用父親轉換成摩斯電碼的黑洞奇點數據攻克重力難題,使空間站升空,拯救了人類(A3)後,在太空中找到了父親庫珀,產生了庫珀得救這一序列C。綜上所述,《星際穿越》線性敘事的第一層結構由“首尾接續式”的複合序列B、A、C形成:B1→B2→B3=A1→A2→A3=C1→C2→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