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戰爭之中犧牲了很多納美人,包括妮特麗的父母、蘇泰,科學家格瑞斯、傑克等人類也為之付出了生命。但在納美人的世界裏,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用不著太過悲傷,他們相信肉體生命在於能量,所有的能量都是借來的,總有一天要還回去。而且死亡不意味著寂滅,靈魂會前往伊娃那裏,並獲得永生。正是這樣的死亡觀,使得納美人麵對戰爭和死亡,無所畏懼,在強大的人類軍隊麵前展示了自己那關於永恒的信念。
雖然在電影《阿凡達》中,戰爭的場麵非常震撼,故事情節也很曲折,但讓觀眾深深眷戀和歎為觀止的已經不再是這些,而是那天堂般的風景,納美人的信仰世界,納美人和萬事萬物之間精神意義上的交流、情誼,一切那麼簡單、明晰而又有力。戰爭、武打、懸念等都成為背景一樣的存在,烘托著納美人的美麗世界。
影片對兩個世界的比較,實際上是導演對現代文明的反思和探索,納美人的精神世界的來源當然還是人類世界的哲學、文化和信仰,其來源融合了東西文化和各種宗教學說。這些文化和宗教學說,在當今這個功利的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而且經常成為人類彼此爭鬥的口實。但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卻在一部電影當中恢複了其應有的魅力,並借而對扭曲的現代文明中進行批判和反思,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男權社會、信仰缺失、環境汙染等問題都被納入到了電影的批判當中,在這個批判當中,作為現代文明代表的人類被納美人稱之為天空之民和魔鬼。而納美人的精神世界則為現代人類文明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就電影而言,《阿凡達》為觀眾重新展示了兩個古老的美學理念,一個是關於藝術本身的,即藝術要達到感性和理性的渾融,這既是中國古老詩歌理念的追求,也是黑格爾等古典美學家的追求,[3] 電影《阿凡達》通過精致的構思、完美的技術做到了;另一個則是關於生活本身的,即人類的生活要在精神上達與萬事萬物互為一體的程度。[4] 而且,在電影《阿凡達》中,萬事萬物之美,人和世界在精神上的聯係,又是和他們的終極信仰及其上帝相關的。於是,藝術、美、上帝,在一部電影當中被聯係到了一塊兒。因此,認為電影《阿凡達》不僅是一個科幻故事,而且還是一場美學理念的啟蒙和宣揚,這樣的說法並不過分。
[參考文獻]
[1] 葉燮,著.蔣寅,箋注.原詩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50.
[2] 古蘭經[M].馬堅,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105-106.
[3] [德]黑格爾.美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82.
[4]葉知秋.美學核心問題的再辨析與再審定[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9(09).
[作者簡介] 李永勝(1981— ),男,河北肥鄉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係文藝學專業2014級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較美學、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