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黃金時代》看許鞍華的特立獨行(3 / 3)

三、功成名就下的冒險嚐試

許鞍華已經擁有了無數的殊榮,代表作更是數不勝數。許鞍華已經67歲,在電影圈實屬高齡。頭頂這麼多光環的她,沒有如愛她的人所願,好好享受前半生努力工作帶給自己的榮耀,而是卸下一切,重新出發。如果說拍攝《黃金時代》是她一直以來的夙願,那她也可以選擇一種相對安全的敘事方式,相信憑借她這麼多年的導演經驗,是完全有這樣的能力的。可是她沒有,所有人的擔心,她不在乎,即使失敗,她也不在乎,她在乎的是沒有機會按自己的理解去拍,去嚐試。

《黃金時代》確實很不電影,像散文詩,像先鋒話劇,像偽紀錄片,又像一個飽經滄桑的女人在耳邊囈語。從故事形式、敘述方式,到結構安排、時序處理,直至賦予攝像頭的意義都是反常規、反電影的。要在名滿天下以後,要在近七旬的年紀,做如此勇敢的創新與嚐試,也隻有許鞍華。用這樣的方式講述故事,對於好萊塢大片培養起來的院線觀眾而言是十分冒險的。她大膽地做了一些反電影的創新:(1)大膽地引入布萊希特的陌生化理論,打破第四堵牆,布萊希特的陌生化效果對於話劇來說都是冒險的,更別說運用於電影,所以一直以來甚少有導演做過類似的嚐試;(2)電影引用一些作家的書麵語言代替口語台詞的表達;(3)淡化事件感,敘述的是一種感覺,不照顧觀眾,不逢迎觀眾;(4)打破一般電影常用的上帝視角,采用多視角敘事,以不同當事人的回憶來講述故事。

這些冒險的嚐試,是對傳統電影的負隅頑抗。從影片的籌備之初反對聲就不絕於耳,許鞍華始終堅持,她不厭其煩地去和製片談,去說服投資商,終於拉來了7000萬的投資,可以做她心目中的關於蕭紅的電影了,她的笑容燦爛得就像個天真的孩子。當然她不是為了所謂的創新,隻是在她的理念中,這樣的呈現才是對蕭紅的最大成全。蕭紅的形象應該是詩意的,流動的,帶給我們思索和感動的,甚至是留白的,而不是靠一個個戲劇性的事件拚湊的一個具體的主觀的蕭紅,她認為敘述得過於明白,會削減了詩意,破壞蕭紅的美。她認為真實的蕭紅是最好的蕭紅,不需要再去刻意地設計,所以她以蕭紅的人生經曆為線索,並且將每個時間片段的內容還原對應成當事人的對著鏡頭敘述,為了讓觀眾全麵地認識和理解蕭紅,她幾乎把所有人的視點都嚐試了。

印象最深的要數片中蕭紅開頭的那段自己對著鏡頭的講述,她講述自己的生卒年月,也是淡淡的,幾乎不帶感情色彩,平靜而坦然地述說著自己的命運。當然真實的蕭紅是不會知道自己的生死日期的,許鞍華這麼處理,我想還是為了凸顯蕭紅的自由,連生死之期,她都可以看得如此淡然,還有什麼事情製約得了她呢?

許鞍華在拍《黃金時代》時,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理性和節製,陌生化效果的處理,也是她希望觀眾不要沉溺於劇情中,而是要時刻保持著清醒,用每個人的親身經曆去理解蕭紅。所以看《黃金時代》的感覺,就像隔著輕紗看劇中人物,仔細地看似乎也看不真切,但如果你真的對劇中人物產生了興趣,撩開輕紗的這個動作就需要你在電影之外完成了。

[參考文獻]

[1] 王璐.從《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到《天水圍的日與夜》——從鏡頭語言看香港導演許鞍華[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0(02).

[2] 林亞楠.許鞍華鏡頭下的香港文藝電影[D].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13.

[3] 候玲.許鞍華視野中的香港“市民社會”演進——論許鞍華影片中人物角色認同危機[J].電影評介,2007(06).

[4] 王玲芳.許鞍華電影的現實主義解讀[D].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13.

[5] 齊彩虹.論蕭紅小說的女性意識[D].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2013.

[作者簡介] 杜冬穎(1985— ),女,上海人,藝術學碩士,上海師範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敘事學、影視編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