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梅花公館手記(3)(3 / 3)

這是那一頁的全部內容,最下麵兩行被括號括住,裏麵的字體稍小,應該是對這一頁的總結和注解——“我犯了一個錯誤,害死了秋鶴聯隊長和一百二十名天皇麾下的忠勇士兵,該死,真該死!”

我心頭鬆了口氣,從注解看,這隊日寇被那扶鏡提刀的人獨力全殲,當是抗日戰爭史上的大捷,可喜可賀。

國人全麵爆發抗戰是從1937年著名的“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的,有具體資料記載的、單場戰鬥全殲日寇超過百名的並不太多,基本隻要看過史料的人都能數得過來。

根據我的記憶,日寇由北平南下,直到渡過黃河占領濟南,都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

如果有一次全殲日寇一百二十人的激戰,至少濟南史料中應該明確記錄才對。

這冊子的執筆者應該是日本人,即他自己表明的身份,一個不受重用的隨軍參謀。按照封麵上“梅花公館”的題目可以猜到,他並沒有在黃河之戰中喪命,而是順利地逃過一劫,跟隨大部隊進了濟南,並且見證了日寇控製濟南的八年罪惡。

我抬眼看看冰兒,她正直直地盯著我,大概是在揣摩我的心思。

“如何?夠吸引你吧?”她得意地笑起來。

“這冊子哪裏來的?”我問。

冰兒長歎:“說來話長,過去的一年半多時間,我並沒老老實實待在美國和歐洲,而是悄悄去了日本,通過各個渠道的朋友,找到了森源浩二的後代。哦對了,森源浩二就是這冊子的主人,一個有正義感的醫療專家,在當時的身份為文職隨軍參謀。我費了很大力氣,從他孫子手上買到冊子,同時還有幾張當年的黑白照片。按照常理,文字和照片就能證明當年發生在黃河岸邊的怪事。可是,我讀完冊子後,感覺整件事不可思議到了極點,根本違背了人類的正常思維,怎麼也解釋不通。所以,我就把冊子和照片帶回國內來,一邊旅行,一邊參詳。直到今天,我都無法通過這兩樣東西拚湊出一個完整的、正常的故事,所以就拿出來,權當是拋磚引玉,等你做出精彩解析。”

那隨軍參謀的名字並不重要,冊子裏的內容既然是出自他的真實記錄,那麼一定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親筆所書,沒有半點虛假。

“照片呢?”我問。

冰兒搖搖頭:“你先別著急,看完這一頁後,你是不是很有興趣讀完剩餘的部分?也很有興趣探求神相水鏡的真相?另外你是不是並不排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交叉互見的敘述方式……”

對我而言,一切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二字。

我連連點頭:“沒錯,我肯定同意,所見即所得,存在即合理。換句話說,我像你一樣,相信這冊子裏的每一行字。”

其實,日寇入侵時,部隊裏有很多文化水平不低的人,能夠用順暢生動的文字記錄部隊所到之處發生的各種奇聞怪事,就像當今作家們寫的旅行散文一樣。

通過閱讀這些,就能逐漸拚湊出當時國內大小城市被戰火波及後的慘狀。

冰兒打開背包,又取出一個塑料袋,倒出裏麵的照片。

照片共有六張,全都是五寸黑白照。

即使對比現代化的拍攝作品,那些黑白照片也並不遜色,構圖嚴謹大方,明暗對比自然。由此可見,這位森源浩二具有一定的攝影水平,不是隨手亂拍的。

這六張照片表現的是三件事,每兩張為一組。

摞在最上麵的照片拍的是大雪肆虐中的大河浮橋,其總長度按照圖中的大部分參照物估量,大概在四十米左右。

日寇搭建浮橋過河時,肯定會選擇河水流速平緩的位置,那樣工兵隊搭橋時就會容易一些。

浮橋是由舢板、木筏連接而成,上麵鋪著木板,十分簡陋。

有份史料中說過,為了阻止日本人渡河,韓主席的隊伍已經預先將黃河北岸的船隻全部鑿穿,然後在河灘上架起一把火,燒了個精光。

這種被動的防禦手段讓人不禁想起北宋汴梁城失守的案例,當時宋軍也是燒毀船隻,企圖借助黃河天塹阻擋金人戰馬鐵蹄。沒想到,一夜北風之後,黃河結冰,堅如磐石,金人根本不用任何船隻,徑直飛馬渡河,直逼汴梁城下。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即使國民黨在船隻環節上做了預先防範,也沒能擋住日寇的工兵隊巧匠們。從照片上看,浮橋雖窄,但所有戰車都能順利渡河,國民黨造船、焚船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反而引起了老百姓的極大民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