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與孫策同歲,而且交好。
二人的友誼,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交好,稱之惺惺相惜不為過,互相欽佩,互相賞識仰慕。
孫策的父親孫堅,那是江南數得著的英雄。
周瑜的伯父乃周尚,後來做到丹陽太守。
周瑜出生於廬江郡舒縣。很小的時候,便聽說了孫堅、孫策父子的大名,周瑜便去拜會孫策,請他來舒縣居住。
孫策來到舒縣,周瑜將家族的豪宅讓與孫策。
當時二人未滿十四歲,古人稱為“總角之好”。
再後來,結拜為義兄弟。
初平二年191年,孫堅戰死。
而這一年,孫策滿十七歲。拜別了周瑜,葬父於曲阿,後遷往江都。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平定江東。這一年,孫策二十一歲。
周瑜的伯父周尚,為丹陽太守。周瑜帶兵糧到曆陽支助孫策,一同作戰,攻下橫江、當利,擊退劉繇,進入曲阿。
第二年,即建安元年196年周瑜與伯父周尚回到壽春。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孫策與袁術絕交,自立門戶。
袁術想讓在壽春的周瑜為將,周瑜隻請求作居巢縣縣長。
為何為居巢長?隻因此處臨近曆陽,渡江即是當利口。
周瑜求得此地,正是要招募兵馬後,渡江去幫助孫策。
來龍去脈交代的差不多了,也就該明白,牽招為何與周瑜、魯肅敵對上了。
但朱鉉還是不明白,周瑜、魯肅所召集的人,都沒有見過陣仗,算不得精兵,而且數量不過幾千,如何能是千餘鯤鵬騎的對手?
即使因地勢不利,鯤鵬騎施展不開,牽招也可全身而退,怎麼還傷了主將?
要知道,牽招隨朱鉉征戰中原,轉戰馳騁不下萬裏,大小戰陣上百,從未受過傷。這次卻傷了,奇哉!
牽招其實也是大意所致。話說回來,說牽招大意了,還有些冤。
鯤鵬騎圍住了魯肅的莊園,牽招臨前線指揮,莊內有弓矢射出,中軍便豎起盾牌遮擋。
牽招跟前,也豎起了巨盾,專門保護主將的。
未料到,那魯肅竟然一箭射穿了盾牌,餘力雖然已是不及,但仍然劃傷了牽招的麵龐。
朱賁站於旁邊,聽到這裏,不由得吐吐舌頭,讚道:“這個魯肅,還真有幾下子。”
朱鉉也覺得此事出人意料,誰也怨不得,隻能好言撫慰牽招。
所幸,牽招帶去的鯤鵬騎損失不大,基本是完整建製帶回來了。
此後,全軍上下打點行裝,翹首企盼對岸的船早早來到。
越是到了最後時刻,人心越是浮躁。
朱鉉看在眼裏,急在心中。
除楊弘等人嚴整軍紀,朱鉉也與眾將領多撫慰軍士。
好在劉曄派來的船,第二日傍晚便到了。
朱鉉即刻令人整飭隊伍,不得慌亂爭搶,爭取第二日黎明開始,三日之內全部過江。
又過去兩日,絕大部分人都安然已過江,朱鉉才率領中軍親隨上船。
待船行至對岸,老遠處,便聽聞鑼鼓聲,再行駛的近了,更有人聲鼎沸。
“主公!”
“將軍!”
“回來了!”
見到了,終於見到了熟悉的故土。
雖然對岸還不是會稽,但江南的風,江南的空氣,與江北真是不一樣。
沒有那麼凜冽,總有一股濃濃的暖意。這種感覺,不止在身上,更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