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滿座的賓客之中,豈能沒有曹操親近之人?更何況,邊讓這麼說也確實缺德。於是這句大實話,很快的就傳到了曹操耳朵裏。曹操正怒意騰騰無處發泄,當即將邊讓打入死牢。
邊讓生就一張臭嘴,確實早晚死在那張嘴上,但還是有人要保他,而且來頭都不小,最有名望的就屬張邈和陳宮了。張邈跟曹操從小玩到大,曹操出征之時,都是將家眷送到張邈處才放心。陳宮更是直接幫助曹操接管了兗州,使曹操不必再四處顛沛流離。
朱鉉到達兗州時,曹操和張邈、陳宮等人正鬧得不可開交,曹操說什麼都要殺了邊讓‘替父報仇’。
張邈、陳宮雖知邊讓理虧,但敬他是位名士,力保邊讓不死。二人見朱鉉來到鄄城,便心存了一絲希望。
朱鉉與曹操共同起兵,與曹操可謂生死之交,也許曹操會買朱鉉的麵子。朱鉉推卻不過去,便與張邈、陳宮一起去為邊讓求情,其實他心裏也很不喜歡邊讓這樣的狂生,但畢竟也是一條人命,更何況曹操明顯是在拿邊讓出氣,若不在此時勸止,恐怕曹操會變得更加暴虐。
曹操見三人同來,還未等他們開口,就已知來意,幹脆就叫朱鉉給評評理。
朱鉉心想:“邊讓說的倒是實話,可是人家畢竟死了父親,這個時候這麼取笑人,也太過分了。”遂說:“曹公不必太生氣,不過一個沒有口德的狂生而已。儒家最講孝道,邊讓不講人倫,應誅心為上,因為一句話而殺名士,於您不利!”
一旁的張邈、陳宮聽朱鉉說得頭頭是道,既貶侮了邊讓為曹操出氣,還不忘替此公說句好話留他一命,也忙隨聲附和道:“朱將軍講的有道理,曹公三思而行,切不可寒了兗州名士的心。”
曹操哪裏聽得進去,獰笑著盯著陳宮說道:“我正要發兵為父報仇,此次朱老弟前來相助,實在是感謝不已。發兵之時,我就用邊讓的人頭祭旗,以慰先父在天之靈!”
為何曹操獨對陳宮說這狠話?那也在情理之中。朱鉉乃貴客,當然不好不尊重他,張邈更是如曹操的兄長一般,隻好對著陳宮這位下屬發狠。
朱鉉對曹操之言很不以為是,那邊讓與你又無殺父之仇,用人家的人頭告慰自己的亡父,簡直是無理取鬧。本有心再勸,但曹操秉性一貫如此,決定的事情便如離弦之箭,根本勸其無法回頭。唉,邊讓啊邊讓,我情也講了,曹操不肯罷休,隻能怨你自己沒口德,撞到曹操手裏是沒活命的道理了。
張邈坐在那裏默默的看著曹操,心中也有自己的盤算。勸曹操不殺邊讓為虛,主要是想看看自己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是否還像以前那樣敬重自己?張邈因為袁紹利用自己逼死了韓馥,與袁紹逐漸疏遠,後來呂布逃離袁紹去投奔張揚,在陳留碰到張邈,二人攀談甚久。袁紹知道後,派人質問張邈有何企圖?又暗地裏讓人找過曹操,叫曹操除掉張邈。張邈如何能不心驚?一直擔心曹操真的對自己下手,所以此番就利用這個機會,試探一下曹操。
陳宮卻是真心要救邊讓,怎奈曹操此刻失去理智,誰的麵子也不給,執意要殺邊讓,陳宮知道這次邊讓必死,但仇恨的火苗已在胸中燃起。
公元193年三月,春意漸暖,曹操殺邊讓祭旗,鮮血灑滿出征的大纛旌旗。十萬大軍白衣素裹,遠遠望去如茫茫白雪鋪蓋大地,仿佛要扼殺春天的生機一般。曹操也是白盔白甲,身後豎著兩麵幡旗,同樣雪白的布麵垂下,上書兩行大字,右邊是‘報仇’,左麵是‘雪恨’,迎著春天的微風輕輕飄動。曹操令手下諸軍摘掉紅纓,全軍殺氣騰騰奔向徐州,隻留下荀彧、程昱和夏侯惇鎮守鄄城、濮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