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數字大大出乎朱鉉的預料。這麼小的損失便搏殺了千餘並州狼騎,還活捉了高順,簡直是個奇跡。
“誰人指揮的?”朱鉉更加好奇。劉曄出謀劃策行,現場指揮作戰可就不靈光了,難道是牽招?
正拿眼看著牽招,誰知牽招努努嘴說道:“此戰,辛毗將軍坐鎮指揮,我為先鋒。”
朱鉉驚訝之餘,開懷大笑起來,“辛先生,哦不,辛毗將軍,果然是奇才!”
朱鉉極力誇讚,把辛毗整得有些不好意思,趕忙擺手謙虛道:“計謀是劉先生出的,前麵有牽招將軍指揮,我充其量居中調度。若說此戰首功,非閻行和潘鳳二位將軍莫屬。”
原來,呂布手下皆精銳,雖倉皇間被包圍,仍是左衝右突銳不可當,多虧猛將閻行拖住了呂布,牽招才能指揮鯤鵬騎和驍騎營分割包圍呂布的狼騎,又仗著潘鳳率領先登軍殺散陷陣營,以極少的損失奪取戰鬥勝利,並活捉高順。
“好,都是好樣的。”朱鉉聽到這裏,對眾將一起誇獎道。
有猛將,有精兵,還有鎮定自若的前敵指揮,更難能可貴的是,辛毗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熟悉軍中情況,居中調度各軍迎戰呂布,這可非要有很了不起的統帥之能不可。
擎天華玉柱,架海紫金梁,朱鉉有這麼一幫賢士猛將相助,何愁大業不成!朱鉉此時甚是欣慰,對手下諸將多加褒揚,又令人殺豬宰羊,犒賞三軍。
數日後,張燕率領部眾到來,眭固也說服張揚,善待黑山部眾。野王城外,朱鉉、張燕、張揚三人對天盟誓,歃血為盟,今後互幫互助,並結拜為異性兄弟。張揚年歲最大為長,張燕次之,朱鉉最小坐了末位。
幡旗飛舞,鑼鼓喧天響,熱熱鬧鬧的慶祝一番後,張燕率領部眾前往司隸校尉部,張揚也將朱鉉送往中牟,一起拜見朱雋。朱雋自是少不了要勸慰一番,張揚欣然接受後返回野王駐守。
朱儁在中牟召集天下義士共討李傕、郭汜等人。前來相聚的義士不過是前楊州刺史周幹、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這樣手中無軍的有德望之士,或者像琅邪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等實力一般的人,兵士多為臨時招募戰力極差,且隻有三萬人而已,朱鉉竟然算是軍力最雄厚的了。
朱鉉甚為擔憂,勸說朱雋:“義父,現今各地互相爭鬥,根本不想救駕,憑咱們的實力,莫說打敗李傕、郭汜等人了,就是走過司隸千裏無人區也難,還是從長計議的好。”
朱雋也無奈,袁紹、劉表、袁術這些占地千裏,帶甲十數萬的實力豪強,竟然都不肯發一兵一卒。兗州牧曹操和徐州刺史陶謙又互相攻打,也沒有派人來,靠眼下這些人是不可能成事的。
朱雋召集各方諸侯要討伐李傕、郭汜,長安城內的西涼亂臣賊子著了慌。中牟這邊雖然兵不多,但聲勢很大,尤其是朱雋和鄭玄,一個是累有戰功聲望極高的當朝宿將,一個是經學大家,現在朝中很多重臣和各方諸侯手下謀臣良將都出自他二人門下,哪能不心懷忌憚?
賈詡獻計,賜予二人高官厚爵,要他們來長安侍奉漢獻帝,任命朱雋為太常,九卿之首;鄭玄為太史。
朱雋見召集的人馬遠遠不足以打敗李傕等人,又認為李傕、郭汜不過董卓部將,沒真本事,便要前往長安,打算在那裏慢慢設法除賊。鄭玄一向淡泊名利,朱雋既要去長安,聯盟就已經瓦解,便還鄉去了。
朱鉉苦勸朱雋,甚至泣血而求,“義父此去九死一生,跟我回會稽再做計議可好?”
朱雋怎會不知此行凶險,撫摸著朱鉉頭道:“孩兒啊,此乃我的命數,玄冥之中早已注定,隻能一直走下去了。我走後,你萬萬不可從九江回會稽。必要時,你去找曹操,他窺探徐州已久,早晚必會進攻陶謙,你可假意幫助曹操,而後進軍廣陵,從那裏渡過長江返鄉。”
朱鉉不解,問道:“這不是舍近求遠嗎?難道九江有什麼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