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鉉依從劉燁的主意,提點人馬準備出征袁術。因籌備糧草及布置留守平原事宜,耽擱了十數日才出發。
田楷、劉備被打得元氣大傷,一時半刻攻不過來了。因此,朱鉉僅將管亥、騶俊留下來駐守平原。而後,以牽招為先鋒,率領五千騎兵向陳留進發。
將將渡過黃河,抵達濮陽之時,長安那邊傳來消息。董卓被殺,獻帝親政,傳諭各地偃息烽火,不得互相攻撻,否則以謀反罪論處,人人得而誅之。
各地群雄立時暫罷刀兵,一方麵打探長安那邊的消息,一方麵靜待局勢明朗。畢竟長安的漢獻帝還是名義上的最高執政者,他的命令若是不遵從,就給了其他人攻打自己的理由。
長安那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董卓為何突然被殺,下一步的朝局走勢又會如何?因此事頗具戲劇性,又是東漢末年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之一,作者在此以曆史真相為藍本,詳加介紹一下。
朱雋早就對朱鉉說過,朝廷中另有一批忠臣在暗中密謀除掉董卓,此事正是由司徒王允主持。
董卓進入洛陽後,為了站穩腳跟和擴大勢力,曾極力拉攏朝中有影響的官員。
王允不動聲色,順勢而為,盡量迎合董卓。有時,王允不惜矯情曲意,偏違原則,來換取董卓的信任。董卓見王允不但具有才識,而且對自己忠心耿耿,毫無二心,於是便把王允當作自己的心腹親信,對王允不生絲毫疑心,無論朝政大小,都托付給王允處理。
在與董卓表麵敷衍的同時,王允暗中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泰等人共同商議誅殺董卓的計策。又提拔、拉攏楊瓚、士孫瑞等武將。
王允認為董卓爪牙密布,戒備森嚴,而且他本人力大無比,凶殘毒辣,必須安插內應,裏應外合,殺他個措手不及。獲悉董卓與他的心腹呂布之間存在很深的矛盾,便秘密召見呂布。
呂布的愛妾被董卓霸占,而且有一次還險些被董卓擲來的短戟刺死,心中早已不滿董卓,於是便答應下來。
公元192年四月,正逢天子大病初愈,朝廷百官在未央宮集合,恭祝天子龍體安康。事前,呂布派同郡人、騎都尉李肅帶領十多名心腹親兵,穿上宮廷侍衛的服裝,潛伏在宮殿側門兩邊。當董卓大搖大擺地出現在側門外時,立即遭到潛伏在門後的李肅等人的突然襲擊。
董卓急呼呂布,呂布手捧聖旨,大呼:“奉旨殺賊!”董卓在絕望中被亂刀殺死,並且誅連三族。
王允用盡心機鏟除了董卓,消息傳到中原,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有心爭奪天下的幾方勢力擔心朝廷追究,都紛紛偃旗息鼓不敢再妄動刀兵,尤其是袁紹和公孫瓚,曹操與袁術都暫時歸於平靜,等待時局的進一步明朗。
但就在此時,王允卻接二連三的犯錯。首先是殺了蔡邕,寒了天下士人之心。
當朝文學家蔡邕曾是董卓的舊臣,當聽到董卓被殺的消息時,蔡邕正好和王允在一起。蔡邕感到很突然,不禁臉色大變,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歎息。王允勃然大怒,立即將蔡邕押至廷尉處問罪。但作為文學家和史官,他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業,繼續寫成漢史,便陳辭謝罪,自己願意承受刺劍削足的酷刑以保全餘生。
士大夫們都十分同情憐憫蔡邕的遭遇,設法營救蔡邕,可毫無結果。太尉馬日蟬專程前往王允住處,替蔡邕說情。王允根本不聽勸告,可憐蔡邕最後冤死獄中。
之後,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對蔡邕的死議論紛紛,竟將王允比作董卓,王允才追悔莫及。
第二件事情,就是如何處置董卓舊部的問題。
董卓死後,王允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可繼而認為如果給這些人加上惡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們,反而會使他們猜疑恐懼,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上上之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放在後人來看,還不如讓個普通人來處理,可能會比較妥善,有學問的人特別是有大學問的人,往往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