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初得冀州,對冀州的控製並不牢固,所以還不宜與公孫瓚在此時開戰。謀士郭圖看出了這一點,於是十分殷勤的跑來獻策。
“主公,在下深知您尚未做好準備,如果現在就與公孫瓚鬧翻,對您將十分不利!”說完,拿眼睨著袁紹,見袁紹的表情甚表讚同,心下便十分得意。
“郭先生既然知道我的難處,想必已經有了對策?”袁紹正為此事發愁,聽郭圖這麼一說,自然是要急不可耐的追問有什麼辦法了?
郭圖自少年之時就穿梭於名士之間,對自己的才學甚為自負。誰成想袁紹似乎並不是很倚重他,沮授和田豐這兩位公認的冀州名士也從不拿正眼瞧他。甚至張頜、高覽等武將對待他也不像對待沮授等人那樣恭敬,從不稱他為先生。
這郭圖本來很高傲,又得不到尊重,就存了要與沮授、田豐等人一爭高下的心思。但是郭圖出謀劃策的本事確實不如沮授,遠見卓識更比不了田豐,所幸他善於揣摩人的心理,看出袁紹表麵胸有大誌,實則內無定見,隻要順著袁紹的心思去想,就可使袁紹逐漸重視自己。
“主公,古語有雲‘如欲取之必先與之。’公孫瓚現今勢力極大,北方各州郡無不畏懼,我們應先示弱,假意交好,而後再算計他。”
袁紹一聽,這個郭圖平日裏我還真是小看他了,此計甚妙。不由得喜上心來,趕忙追問:“以先生的意思,我們該如何交好公孫瓚?”
郭圖見袁紹麵帶虔敬之色,心下更是得意了。
“公孫瓚不過一個小吏出身,比不得主公官宦世家,隻要給他些蠅頭小利,必然會盡釋前嫌,主動示好於您。可命公孫瓚從弟公孫範為渤海太守,公孫瓚定會感激主公。”
“這個……合適嗎?”袁紹沒想到郭圖竟然叫自己讓出渤海郡,這可是袁紹發跡的地方。當年袁紹逃出洛陽,董卓便是將他封為渤海太守。關東兵起,袁紹也是以渤海太守的名義登上了盟主寶座。
渤海郡在冀州的東北方靠近幽州,正是冀州的門戶。現在郭圖要袁紹任命公孫範為渤海太守,袁紹雖然沒什麼智謀,但也知道一旦渤海為公孫瓚占據,冀州對公孫瓚來講可謂門戶大開。
郭圖卻有另外一番高見:“主公,正因為渤海夾在冀州、幽州的中間,所以隻有將此地割讓給公孫瓚,他才會相信您的誠意。想那公孫瓚胸無大誌,得了渤海郡還不是要萬分感激,豈會再將其弟公孫越之事放在心上。等冀州穩固了,我們再奪回渤海,而後直搗易京取了他的幽州,此正所謂‘以小博大’!”
袁紹本來是很懷疑郭圖的這個辦法的,可又聽郭圖分析得頭頭是道,馬上又覺得很有道理,當下猶豫不決。
“先生所言極是!此事待我與逢紀、沮授等人計議一番後再行定奪。”
郭圖早知袁紹要如此這般,馬上進言:“此事事不宜遲,若與眾人都計議妥了,恐怕公孫瓚的白馬軍已經兵臨城下。再者,我聽說逢紀、沮授等人……”講到這裏,郭圖又故意打住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