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官宦之爭(2 / 3)

“哈哈哈!”陳平仰天大笑:“好個有德者,何為德?曆朝曆代,起兵者無不是誘騙民眾,靠累累白骨打造江山,而後自家坐天下變成下一個暴虐者,能想到以民意為根本治國之道,你已算開曆史先河的‘有德者’了!”

朱鉉精讀史書,明白陳平所言不虛,隻是自己從來沒想過要君臨天下,覺得不可思議。

陳平卻更加敬重朱鉉:“我願助你成就大事,雖死無憾!”

朱鉉驚喜之下,又跪拜於地:“先生,我願意跟隨您左右,共救黎民蒼生,萬萬不敢要先生輔佐我。”

“我?嗬嗬,莫難為我這寒士了,多謀而少斷更無臨陣行事的果敢,此事休要再提及,否則你我各走各的道。”陳平推辭的甚是堅決。

朱鉉看陳平真心相助自己,忙起身抱拳一躬到底:“朱鉉謝過先生,此生唯先生之謀行事!”

陳平自幼熟讀經史,成年後遍遊天下,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當下一一向朱鉉詳細分解。

“桓帝時期,以李膺、陳蕃為首的官僚集團,與以郭泰為首的太學生聯合起來,結成朋黨,猛烈抨擊宦官的黑暗統治。宦官依靠皇權,兩次向黨人發動大規模殘酷迫害活動,並最終使大部分黨人及其子孫後人禁錮終身,也就是一輩子都不許作官,史稱‘黨錮之禍’。”

朱鉉不解:“宦官不就是專門伺候皇帝的嗎?怎會有如此大的權利,這麼多讀書人和官員都鬥不過他們?”

“宦官何足懼!可他們背後站的是天子,沒有天子的寵信,隻需一營兵便可將其斬盡殺絕。”陳平不屑道。朱鉉也有所聽聞,好像漢代的皇帝都挺待見宦官,尤其是桓、靈二帝,簡直跟親爹娘一樣尊重這些閹人。

陳平繼續說:“宦官在支持皇帝反對外戚專權的爭鬥中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他們利用接近皇帝的便利條件,假傳聖旨,飛揚跋扈,許多官僚士紳為了謀求私利,也巴結宦官。宦官象外戚一樣,到處安插親信,在中央和地方培植自己的勢力。”

朱鉉聽了直皺眉頭,覺得不可思議:“這皇帝是傻子嘛,就讓這些宦官如此禍害自己的江山?”

“他哪顧得理會百姓疾苦、朝廷安危,隻要自己能享受榮華富貴。再者,不任用宦官,就會被外戚把持朝政,最起碼宦官在他麵前畢恭畢敬,不似外戚飛揚跋扈,甚至想謀奪皇位,如王莽之流。”陳平看來對皇帝和宦官之間互相利用的關係分析的很透徹。

“唉,”朱鉉歎道:“與其如此,還不如外戚當權呢。”

“此言差矣!外戚和宦官一樣,都是為自家謀利,你以為外戚當政期間,對百姓的壓迫就不狠嗎?當前天下紛亂,正是在外戚和宦官瘋狂的掠奪下,加以自耕農紛紛破產造成的。國家經濟收入大減,才會出現”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的景象,農民起義事件不斷出現。黃巾起義隻是對漢朝廷打擊最大的一次而已,而且遠遠沒有結束。”

朱鉉思忖:“既然是外戚、宦官兩黨相爭,這官僚與儒生摻和的什麼勁?宦官不去對付外戚,卻拿黨人出氣卻是為何?”便問陳平:“那宦官為何與黨人結怨?”

“此事說來話長。”陳平總是那麼不厭其煩,朱鉉但有所問必要解答清楚,“官僚和儒生是兩黨之外的第三股勢力,也是最可怕的一股勢力。”

“東漢初年,光武帝整頓吏治,利用興辦學校和鄉堂裏選等方式,培養和選拔士族大戶的子弟任職為官。這樣,就為儒生的入學大開方便之門。順帝時修起太學,儒生數字發展很快,到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增至三萬多人。各地儒生數量更多,在郡國和私人精舍中就學的人數,至人也有七、八萬人。這些儒生中有豪家世族的子弟,更多的是中戶人家的子弟,官僚皆從儒生中選取。”

“東漢中期以後,外戚、宦官輪流專權,他們任人唯親,裙帶成風,使官吏選舉製度更加流於形式。河南尹田歆奉命選舉六名孝廉,實際上早已內定五名,所以當時人說:‘現在當官,靠的是財與勢之力’。宦官掌權時,他們的”子弟親戚,並荷榮任“的現象更為嚴重,這就更加堵塞了儒生求官的道路。因此,加深了儒生同宦官的矛盾。”